第35页 (第1页)

作者:远上天山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要送中秋礼了。”

纪爸换好衣服,“等你妈回来一起去。”

  “去婆婆家吃饭吗?”

  “不去,你婆婆家也忙死了,省得麻烦他们。”

  纪爸问纪时要不要一起去,纪时把刚刚的题抓紧写完,把书折了个角:“我去!”

  纪时爷爷奶奶去世得早,外公外婆却都健在,纪时爷爷这边他爸排老三,外公那边纪妈却是老大,不过相对纪爸和姑姑们小时候吃的苦头,纪妈反倒没怎么吃过苦,反而是阿姨和舅舅小时候太皮挨过揍。

  纪爸这一代和纪妈这一代,家里都没有成功走出农村的,阿姨嫁在了隔壁镇,前两年靠海包田种,这两年姨夫在外面帮人养虾,阿姨在打零工,日子过得也很辛苦。

  等了一会,纪妈也回来了。

  纪家的中秋礼这些年都没什么变化,基本是送些水果牛奶加上称的肚肺,另外再给些钱,外公外婆都不喝酒,送了酒也没人喝。

  纪妈另外去市买了一百块钱零食给舅舅家的小孩。

  纪时舅舅和舅妈在外面打工,常年不在家,两个小孩都是外公外婆在照顾,纪妈平时对自己抠,对舅舅的小孩一点也不抠,去一趟都带不少零食,加上他们家住得近,纪妈平时去得也多。

  外公平时如果因为没空或者身体不好接不了小孩,基本也都是纪爸去接。

  一家人出行,照旧是纪时坐纪爸的三轮车,纪妈骑着一辆小电瓶在后面。纪家在的村组离镇上3、4公里,纪时外婆家则更远些,要往北再往西走差不多远的距离,纪爸纪妈是忙完地里的活儿才出门的,出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骑到一半,天差不多全黑了,沿路的家家户户都开起了灯,狗叫声时不时从远处传过来。

  纪时记得,去外婆家这条路上住着他两个初中同学,现在他已经忘了对方长什么样子了。

  风呼呼在脸上刮着,他爸骑着车,唱起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路过了两个大一点的村组,一家人才到了纪时外婆家这片,外婆家也住得偏,在最里面,前面足足有两排人家,进村的小桥很窄,骑三轮车需要特别小心。现在村里的主路还没有装路灯,路上特别暗。

  到外婆家门口的时候,外婆家灯也亮着,一听外面的车上,外公和外婆两个人一起从厨房里出来:“才在说你们什么时候过来,来了怎么不打个电话?”

  外婆是少白头,还没老头就白了,最近忙得没空染,头白得更厉害,对比之下,外公看上去要年轻许多,外婆抱怨的话刚出声,他就把电瓶车推了出来,要去买菜。

  纪爸和纪妈连忙止住了他。

  “你们不吃,还不让时时吃了?”

外婆脸一皱,“要来就不能提前打个电话,家里什么菜都没有,时时今年都没怎么来过。”

  她看纪妈大包小包往家里拎东西,更是不高兴:“买这么多东西做什么?小孩不要花钱吗?”

  纪时外公外婆家过得更节俭,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只有西屋的家具一些,是当年为舅舅结婚准备的。

  一家三口终究没拗得过老人家,留下来吃了晚饭,不过他们终归是拦住了要去买菜的外公,在家烧了点简单的饭。

  其实也不是没有菜,舅舅家的表弟表妹在家,家里的伙食肯定要比两个老人在家要好上一些,不过外婆还是抱怨着说家里没菜,一边又嘱咐纪时下次过来记得打电话。

  每次回家,纪时总有种被全家宠着的感觉,实际上不仅在他17岁的这一年,哪怕后来他27了,来外婆家外婆还是一样的。

  家的氛围塑造出了他这个人,也让他在未来有所依靠。

  吃完饭,外婆催促舅舅家的表弟表妹去房间看电视,两个小孩跑走了,外公才把纪妈叫住,让她把水果牛奶带回去自己吃:“最近田里忙,你们自己也吃好点。”

  纪妈当然不肯带回去。

  外公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纸包,里头鼓鼓囊囊的,不用仔细看都知道是什么。

  “不要,我不要!”

  外公外婆都快7o了,两个人靠种田一年忙个万把块,还有小孩要带,在农村的老人里,两人都属于很辛苦的了。纪妈和阿姨总觉得自己没本事不能让外公外婆过上更好的生活,自然更不可能收他们的钱了。

  “你和小玲都有。”

外公个头不高但是手劲大,“现在我们还能帮上点,等以后我们帮不上了,你再来给我们买买东西看看我们。”

  红纸包里塞了足足五千块钱,外婆家的地不多,还不知道要辛苦多久才能赚到。

  外公塞钱的时候特意叮嘱纪妈,不能让舅舅舅妈知道。

  “你说这什么事啊?我们不是来送礼的吗?”

回去的路上,纪妈把小电瓶开快了点,和三轮车并排,“我爸也不知道怎么想的。”

  “找个时间再给他们吧。”

纪爸也觉得收了不合适,虽说是他的岳父岳母,但是外公外婆毕竟有三个小孩,要是只纪妈一个收了倒也没问题。

  这事纪妈还不好去问阿姨,因为她不知道阿姨那边打不打算退回去,加上外公外婆平时其实更偏纪妈一些,她也不知道阿姨那边究竟给没给,盲目去问毕竟不合适。

  “要不现在收着,年底给他们包个大红包?”

纪时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