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页 (第1页)

  唐代,道士以出家的年龄,被划分为五阶。

  七至十一岁出家,称之为蒲车道士;十二到十四岁出家,被换做清信道士;十五岁至十九岁出家,叫施惠道士;二十岁至六十出家,名为弘护道士;而七十到九十出家,则称作主持道士。

  苏大为道:“我才十八岁,做什么道士?我又不求长生,快活一世足矣。”

  狄仁杰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你之前,怎知道我遇险了?”

  “是小玉!”

  苏大为一指窗台上的黑猫,轻声道:“是它最早觉察,跑了出去。

  我觉察有点不对,所以就跟了过去,可没有想到……大兄,到底是什么人要害你?”

  “凶手!”

  “你知道谁是凶手?”

  狄仁杰摇了摇头,道:“我不太清楚,但是已有些头绪。”

  “谁?”

  “无凭无据,我不能说。”

  苏大为有些无奈,看着狄仁杰,暗自叹了口气。

  他知道,狄仁杰一定有怀疑的对象。但之所以不说,正如他所言,无凭无据,害怕坏了别人的声誉。自古以来,读书人对声誉二字,有着疯魔一样的迷恋。而有唐一朝,特别是自科举推广以来,更是如此。

  之前曾说过,唐代考科举,才学才干,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出身、家世、以及名望和声誉。

  苏大为记得一个典故,说的是一位有名的才子,陈子昂。他才学出众,出身却普通。数次考取进士都未能成功。后来,他想了一招,花费千金买了一把非常有名的琴。在所有人的惊叹声中,他却把琴当众摔碎,一下子引来了大家的关注。

  后来,他就顺利考中的进士。

  这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伯玉摔琴’的典故。

  苏大为有点不太认同狄仁杰的做法。

  换做是他,直接上门把人抓起来,送进不良人的刑房里,请桂建他们出手伺候一顿,多牛逼的硬汉都要服软,到时候别说证据,连他祖宗十八代做的坏事都能招了。

  可惜,狄仁杰却不愿意。

  但也许正是这样,才有了后世被人们传颂的狄公吧。

  “大兄,不是我说你,这个时候何须在意旁枝末节。

  你看,对方连侍鬼都出动了,显然是要把你除之而后快。你若还是一板一眼的来,怕用不得多久,对方还会派人来。我可不敢保证,每一次都能护你个周全。”

  狄仁杰笑了,道:“就怕他不动。他不动,就不会有破绽,没有破绽,我如何找出证据?

  不过你倒是说对了一点,我如果继续住在这里,可能会连累你们。”

  “大兄,你这说的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