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神工 > 第81页

第81页 (第1页)

  不对,不是电机壳子眼熟,而是电机壳子表面粗糙度的问题,这个纯金属的电机壳子,竟然是高精度加工出来的?哪个厂家会这么奢侈?

  “你做的?”

王教授瞬间就想到了原委,之前刘老打报告要申请买电机的经费不是被驳回了吗?既然没有经费,那就不可能外面采购,加上这么高的加工精度,王教授马上就意识到是郭泰来的作品。

  “从里到外,包括每一根导线甚至线圈组的绕制,全都是胖子一个人做出来的。”

郭泰来还没说话,刘老就在旁边插口了:“为了这个,胖子跟着我的一个老伙计整整学了一个星期的绕线圈,怎么样?”

  “杰作!”

王教授盯着电机眼睛都挪不开了:“是怎么控制转的?控制芯片选的什么?”

  “完全靠电压控制。”

说到技术上的问题,刘老就不行了,只能是郭泰来开口:“您也知道,我在工控软件方面实力还有些欠缺,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控制。”

  “好!

好!”

王教授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了。光是这一个电机就让他激动了。这还只是电压控制,如果改成芯片步进控制,岂不是比现在他们用的那台最好的采购的电机还要出色?

  纯机械式的车床,王教授看了几眼就能直接上手了。他直接拒绝了郭泰来要演示的打算,自己亲自动手。再没有比自己亲手体验一下更准确的测试结果了。

  不过,当他看到特别设计的标尺上的标注后,直接傻在了当场。

  “1微米的精度?”

王教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能做到?”

  “能不能做到,试试不就知道了?”

刘老嘿嘿的笑着,一边递给王教授一个半成品零件。

  王教授很熟练的将零件夹好,在动手之前,先用千分表仔细的测量了零件现在的尺寸,然后才调整标尺,开动了车床。

  只车到一半,看着那细如牛毛,不,比牛毛还要细的金属丝在刀尖上卷出来,王教授就已经信了大半。强忍着激动,等着这一刀车完,退刀关机之后,王教授才拿着千分表再次详细的测量。

  因为激动的缘故,王教授两三次千分表都没有靠对地方,郭泰来想要帮忙都被他拦住,硬是自己在几个方向上全都精细的测量了一遍,看着上面的读数,王教授一度瞪大了双眼,满脸的不可思议。

  要是这是个高精度数控机床,那达到这个精度王教授并不觉得奇怪,可是这偏偏是一个半手动半自动的机械车床啊!

所有的一切都是机械联动,连电机都只是靠着电压变化来改变转而不是控制芯片。天哪!

这怎么可能?

  如果是一个外行,对于这台车床能做到这个精度,估计也就是哦一声,然后惊叹一句,太棒了,一切就没有了下文。

  可王教授是一个绝对的内行,这个机械车床里面表现出来的技术含量,简直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其中的牛逼。

  光是那个齿轮箱,那么多齿轮的组合,用来传送动力却不会带来过毫米级的震动,那就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夸张,可问题是,手工控制标尺进刀,竟然也能精确到1微米,这是人能做出来的事情?

  说句不好听的,这车床原封不动的拆开,换个人安装,精度能差出十倍去。至少四个齿轮咬合带动的1微米的细微移动,就秒杀了王教授所知道的国内任何一个装配大师,连刘老都不行。

  更夸张的是,这台车床还是郭胖子一个人从头到脚的设计制造装配的,这其中体现出的是郭泰来在设计制造和装配上的大师级的功底。哪怕是王教授自己,也许能按照最高等级的加工精度设计出这样精密的车床,但是也仅此而已,造不出来。

  从确认这个车床的精度开始,王教授就知道,自己绝对是捡了个大便宜,去年当机立断收了郭泰来做研究生,简直是就是最正确的决定。有郭泰来在,他脑子里很多精细的设计就完全可以实现了。

  以前愁的是能设计但造不出来,看来,以后要考虑如何把设计做到最优化,才能对得起这样的手艺了。这样的手艺,以后国家的高精度数控将会展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第oo73章顺风顺水的吸收(上)

  胖子简直就是个宝贝啊!

王教授越来越觉得自己提前把郭泰来收成学生简直就是神来之,否则的话,这宝贝不就被侯院士给收走了吗?

  “这台车床,得搬回我们实验室。”

王教授已经按捺不住想要看看这台车床的内部结构了。别的不说,光是齿轮箱就够他研究一段时间,更别说那个电机,如果用芯片而不是手工控制,加上控制系统,这不就是一台数控车床吗?

  搬车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么重,整体搬肯定是不行的,最简单的还是拆开来,一件件搬过去。难点是重安装的话,安装不到位或者过头都会影响精度,不过原始的设计师和制造者装配人员都是郭泰来,那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正好可以通过拆卸装配让王教授了解一下内部结构。

  这对于王教授正在设计的加工中心很有帮助,所以王教授强烈要求要搬到cIms实验室,而不是留在惯导这边。

  “你只要把这台车床的设计和装配都写清楚,你的硕士论文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打开外壳,看到了里面的结构,只看了几眼,王教授就直接给出了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