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页 (第1页)

  工厂接订单接到手软,赚到手的钱自然不会少,工人们的工资跟着涨了上去,每月交的税收都是隔两三个月就要翻一番的。

  老百姓手里有了钱,自然是要去满足消费需求的,这些从老百姓口袋里掏出来的钱飞地涌入到衣、食、住、行各个行业,这些行业也跟着受益。

  花国内部开启了一轮自给自足的循环,就好像是洗衣机里的转轮一样,整个花国内部市场都跟着卷了起来,花国的经济形势呈爆炸性飞上涨,势头凶猛。

  各大企业都走上了历史舞台,拿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来争斗,誓要分出个高下,万物生集团却选择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主动将舞台让给了这些工厂与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厂与企业在国内斗得不可开交,一出了国门就抱团育,甚至还会集体行动,对那些国际市场中的庞然大物展开狙击,引得世界资本市场人心惶惶。

  所谓市场,终归还是要靠产品说话的。产品好的工厂一定会被消费者记住,产品烂的工厂就算往日再辉煌,也会被务实的消费者抛在脑后。大家来消费,消费的是优良的品质,而非往日的情怀。

  你生产的东西不好,就算把你抛弃了,那也只能怪你自个儿,不怪你怪谁?又不是别人拉着不让你搞技术研究的,是你自个儿非得啃老本。

  花国的各大企业迅瓜分世界市场内的蛋糕,在丑国与欧洲大肆售卖奢侈品,到了非洲与南亚就卖那些物美价廉的产品,有些地方实在穷得付不起钱,那就拿当地的物资来换,粮食水果可以,矿产资源也不嫌弃……总之,花国内部的生产商基本上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就好似是一份拼图,大家都在尽力消化属于自己的那份市场。

  老百姓赚到了钱,日常消费水平提高了。

  工厂赚到了钱,国库就跟着丰盈了。

  国库里有了钱,许多‘大手’的事情就能做了,比如说大规模地修路造桥,大规模地规划开城市,大规模地建设铁路交通网等。

  财政部的领导从未想到过会有一天,自己签一张单子批出去的经费比往年一整年批出去的经费数额都大。

  -------------------------------------

  花国的铁路建设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后来天灾人祸齐至,花国差点变成一片废墟,铁路建设也就耽搁了下来。

  花国成立之后,铁路建设再次提上了日程,可国内百废待兴,处处都需要钱,财政部实在拿不出足够的钱来修铁路,只能磨磨蹭蹭的修。如今财政部有了大的资金,可不得赶紧了却了这一桩几代人的铁道心愿?

  在得知花国财政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宣布铁路建设项目之后,叶泠就把冬藏公司烧钱这么多年的几项成果拿了出来,带着技术去了一趟交通运输部,从交通运输部出来之后又往沈城重机厂与蓉城重机厂各自去了一趟,就型铁轨与型列车等方面达成了合作。

  冬藏公司拿出来的这些技术中,哪怕是最最最最基础的技术,也能帮花国的铁路建设少走十年弯路。

  铁路的造价可不低,若是这次修好用上几年现过时了,到时候再想把所有铁路都扒掉重建,那成本可就高了去了。

  冬藏公司现如今拿出来的技术乍一看相当烧钱,沈城重机厂与蓉城重机厂的很多领导都想不通叶泠为什么要拿出这么几项技术来,但架不住交通运输部的领导愿意为叶泠拿出来的那几项技术背书,他们只能严格按照叶泠给的要求来。

  甭管是修公路还是修铁路,只要是修路,那就一定是个烧钱的大工程。路基必须打好,路障必须跨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冬藏公司的许多项技术6续解封,先是性质优渥的高水材料,后来又是能够开山裂石的级盾构机……

  冬藏公司的涉猎范围太大了,大到除了叶泠之外,其它人大多数都只是懂自个儿参与研究的那些技术,对于冬藏公司之前研究过什么,之后会研究什么,研究人员们一概不知,唯有少数人能从只言片语的八卦中听出一些冬藏公司‘藏’起来的研究内容。

  冬藏公司在花国大规模修路的时候拿出来的技术已经惊掉一地下巴了,谁能想到国-家要搞通讯技术、要搞互联网的时候,冬藏公司依旧能掏出很多项技术来。

  ‘冬藏公司究竟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技术’——这是许多人心里的疑惑。

  就连不少大领导都派人来叶泠这儿探过底,叶泠大致交代了一些笼统的东西,没细说,只是承诺说那些技术有用武之地时,一定会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这下别人更好奇了。

  最好奇的当属丑国与欧洲那些资本家,他们比花国早展了几十年上百年,按理说得天独厚的优势摆在那儿,就算花国奋起直追,拿着两倍于他们的效率追赶,那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追上,可眼下的花国不仅追了上来,还实现了反。

  这是为什么?

  难道是神秘的东方力量在暗中相助花国搞展?

  资本家们不清楚,学术界的人却是心底门清——瞧瞧那些重大技术突破后出来的文章,甭管是什么领域的,署名区都会挂一个万物生集团的名字。

  谁是背后真正的推手,这还看不出来吗?

  再想想自个儿的同事、朋友,甚至是师长里,有那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了花国,留在了花国那片土地上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