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页 (第1页)

作者:米兰lady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赵顼默然半晌,最后叹道:&1dquo;卿之建议不无道理,那就烦卿为朕起糙一篇《罪己诏》罢。”

  三月二十八日午时正点,赵顼在福宁殿御堂召见朝廷重臣,同平章事王安石、枢密副使吴充、副宰相参知政事冯京均已早早到来,原枢密使文彦博在去年猛烈攻击王安石设市易司营利,认为读书人本来就不应该重商言利,何况是国家设置贸易机构与普通小民争利,&1dquo;衣冠之家罔利于市,搢绅清议尚所不容。岂有堂堂大国,皇皇求利?”王安石遂与韩绛联手排挤他,又置审官四院夺其军权。文彦博愤然自请外调,最后以守司徒兼侍中、河东节度使、判阳河。赵顼命陈升之继任枢密使,陈此时也一并前来,守侯在内。

  赵顼穿日常便袍入坐,头上也没加皇冠,仅以丝巾束,神色也疲惫而略显憔悴,没了往昔一贯的天子霸气。独坐良久,才一手支在面前案上抚额,一手缓缓地、犹豫地捡起桌上诏书,以极其沉郁的语气亲自念道:&1dquo;朕涉道日浅,暗于政治,政失阙中,以干阴阳之和,乃自冬迄今,旱馑为nüè,四海之内,被灾者广。间诏有司,损常膳,进正殿,冀以塞责消变,历日滋久,未蒙休应。嗷嗷下民,大命近止,中夜以兴,震悸靡宁,永惟其咎,未知攸出。意者朕之听纳不得其理与?讼狱非其情与?赋敛失其节与?忠谋谠言囿于上闻,而阿谀壅蔽以成其私者众与?何嘉气之不久效也?应中外文武臣僚,并许实封直言朝政阙失,朕将亲览,求考其当,以辅政理。三事大夫,其务悉心交儆,成朕志焉!

  听完诏书王安石面色铁青一脸凝重,而其余几位重臣则面面相觑,继而垂视地,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赵顼苦笑一下,抛开诏书,看着王安石问道:&1dquo;介甫先生以为如何?”

  王安石再拜,随后抬问道:&1dquo;臣请问陛下,此诏何名?”

  赵顼道:&1dquo;罪己诏,亦可称为广求直言诏。”

  王安石慨然再问:&1dquo;陛下何罪之有,为何要下诏罪己?何为广求直言?难道陛下一向听的不是直言么?”

  赵顼一愣,顿时无言以对。

  吴充见气氛尴尬,便出来为皇帝解围道:&1dquo;而今天变,陛下是忧悯灾伤黎庶,才痛自责己,希望上天能体谅陛下爱民之心,尽快普降甘霖以解旱情。”

  王安石怒视吴充道:&1dquo;天变不过是一般庸人危言耸听之说,水旱是随时有可能生的自然现象,连上古明君尧汤统治时期都无法避免,既非天神示警,亦与人事无涉。”再转视赵顼道:&1dquo;陛下即位以来,累年丰稔,虽然至今十月不雨,但应无大害,雨是迟早要下的,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是继续做好法实施工作,陛下不可听信小人迷信离间之言而对法生疑,法现已初见成效,万万不可在如今阶段动摇其根基。”

  赵顼蹙然道:&1dquo;朕听闻今青苗钱、免役钱、市易司取的免行钱均太重,百姓不堪其苦而相关官吏威逼日盛,导致人情恣怨,自近臣以及后族,无不说是弊政。朕想大概是修善人事的时候了。”

  参知政事冯京此刻应声道:&1dquo;臣亦闻民间对此颇有怨声。”冯京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的老臣富弼之女婿,在旧党名臣相继归隐或外放后被赵顼任为副相,是旧党在执政机构中的一大代表,不满变法者纷纷依附于他。

  他话音未落王安石即愤然驳斥:&1dquo;士大夫不得逞志,所以訾议法。冯京独闻怨言,不知是从何处民间听来?大概是被青苗法、市易法夺了他们盘剥百姓之利的近臣、后族的民间听来的罢?臣在平民之中亦有耳目,为什么未曾从他们口中闻知怨声呢?”

  赵顼立即止之道:&1dquo;卿此言太过。”他知道王安石将矛头指向近臣与后族倒也并非无理取闹,这几日联名弹劾市易司提举吕嘉问&1dquo;市易违法”的便正是家中有经营市易司贸易货物的宗室王公与近臣后族,他们正是因市易司的设置而利益受损最重的一部分人。但听见王安石如此肆无忌惮地在他面前公然抨击自己身边人,未免大为不悦。

  王安石再向赵顼奏道:&1dquo;臣亦以为如今的确应该修善人事,变更二府、三司、谏院、御史台官吏,以适时之人才替代才不逮时者,以利变法大业得竞其功。”

  赵顼不动声色地问他:&1dquo;那依卿之见,朕该选用哪些人呢?”

  王安石回答:&1dquo;臣以为市易司提举吕嘉问、御史中丞邓绾、监察御史里行舒亶,同判大常寺李定等人,均可委以重任。”

  全是对他惟命是从的党中人。赵顼暗想,这未免太过分了,朕说要修善人事就是觉得党气焰太炽、行事太嚣张,故而欲起用一批旧党以抑制制约,避免他们率性而为造成的不良局面。如今他倒顺着朕的话爬上来,公然要求朕全部起用党,人多称其专横,在朕面前尚且如此,可见旧党人对他的评价未必全是诬蔑之辞。

  那怒火便难以遏止地从心底蔓延上来。赵顼冷冷对他一向言听计从的宰相说:&1dquo;修善人事之事日后再议。待朕将广求直言诏颁布下去,收取各地谏书阅后再决定如何去做。”

  王安石了然,这道诏书其实代表的是赵顼对他信任态度的动摇,是他第一次完全站在旧党立场上对他的政进行的全面的怀疑,所谓&1dquo;广求直言”,是他有意识地要使&1dquo;异论相搅”,不再视法思想为惟一准则。

  心若遭重击,忍不住目泛泪光。他再度跪下,叩,再拜,坚定明白地对赵顼重申他的政精神:&1dquo;陛下,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呀!

  赵顼一时讶然:想不到他终于亲口把这&1dquo;三不足”精神说了出来!

  王安石参与执政后不久,便在外表达过这&1dquo;三不足”的意思,司马光、范镇、陈荐等旧党便借考试馆职人员的机会把这三句话列为考题,并以&1dquo;愿闻所以辩之”为试题结语,让考生作文反驳。当他们把试题呈给赵顼批准的时候,赵顼惊异不已,说朝中绝对无人敢如此说,批示另出试题。后来他亲自试探王安石,问他是否听过这样的话,王安石虽答&1dquo;不闻”,但却立即详细解释&1dquo;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道理,认为此言有理,绝非谬论。至于&1dquo;天变不足畏”,他当时虽未明说是正确的,但后来的言行也证明了这确实也是他信奉的箴言。而今在面对着&1dquo;天变”的威胁、&1dquo;流俗之言”的重生和皇帝对法政的怀疑之时,他终于亲口向皇帝以此话再度表明了他的态度和坚持法到底的决心。

  赵顼看着他因多年忧于国事而皱纹渐增的苍老的脸、日显衰疲的身躯和满盈忧虑但仍流露出一贯坚定信念的目光,慢慢陷入一种类似感动的情绪之中。这个人是他一直信任的重臣,当然,也是忠臣,是良师,也是益友。多年来,他们携手共进,意欲改变国家贫病交加的局面,中兴父辈传给他的大宋江山,现今变法初见成效,王安石功不可没。但是,他的思想太为锐,说的话过于惊世骇俗,有时连顼自己听了都心惊胆战,不知是否该全然听从。就比如这几句&he11ip;&he11ip;顼徐徐咀嚼着这惊世三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唉,是否该相信呢?是否该听他的话,不顾天变、不顾祖宗法度及别人的反对之言继续信任他、支持他呢?

  --------------------------------------------------------------------------------

  2oo6-5-2418:o331楼

  >花的心

  普通会员

  (花的心)

  眼儿媚(43-44):煮豆玉殒

  2oo3年o4月24日o9:o9:o6 网易文化 米兰Lady

  煮豆

  是夜,赵顼随母亲高太后前往庆寿宫看望最近身体不好的曹太皇太后。一进宫门便见太皇太后正在拭泪,频频叹息。弟弟赵颢立于一旁,也是一脸忧戚之色。

  赵顼与高太后均大惊,立即疾步过去问太皇太后为何落泪。太皇太后从身边几上取过一幅画卷,递给顼说:&1dquo;请官家仔细看看。”

  顼展开一阅,触目之处全是一片流民惨状。一个个瘦骨嶙峋到可悲可怖之人号哭于街,衣不蔽体、嚼根咽土,沿街卖儿鬻女,在兵卒追逐躯赶下哀号躲避奔走倒地&he11ip;&he11ip;

  &1dquo;这,这&he11ip;&he11ip;”顼的声音与执画的手都有了颤抖的痕迹:&1dquo;这画是谁画的?是谁呈上来的?”

  赵颢上前行礼请安,然后道:&1dquo;此图乃监安上门小吏郑侠所画,托臣直呈陛下御览。现今京城之中满布从各地逃荒而来的贫苦流民,他们本来大多是有家有地的普通农户,因天灾导致颗粒无收,无力偿还高额青苗钱免役钱,导致被迫弃家流浪来京。他们在京城乞讨争食度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得比一般乞丐还不如。而且入京流民过多,福田院无法容纳,流民散布城中已成大患,所以最近皇城司派禁军驱逐,手段强硬残忍,与图中所画景象一般无二。”

  &1dquo;你呈上来的?你故意带来给太皇太后和朕看的?”顼忽地冷笑出声:&1dquo;流民情形朕也略知一二。逃难之人自然免不了有饥寒之状,但堂堂皇城之下怎会有人饥寒到需卖儿鬻女的地步?这几日王安石着皇城司设法疏散流民,朕也是知道的,禁军行动必井然有序依法行事,怎会如强盗土匪一般对待良民?只怕是有人惟恐天下不乱,故意令小吏夸张作图,把流民于街之景象画得如人间地狱,以毁谤法、诬蔑党罢。”随即把图抛于地上,拂袖在椅上坐下。

  &1dquo;陛下!

”颢再奏道:&1dquo;此画中种种惨状皆是郑侠这些天在安上门城楼上亲眼目睹的,属实,何况臣前日出宫赴皇陵归来途中也亲眼见过流民苦情,确有禁军不顾流民死活挥鞭如赶牛羊一般驱赶他们。”

  顼漠然看他,语气冰冷一如往常:&1dquo;就算是有流民,就算他们是过得很凄惨,就算是有禁军疏散急了些以至伤人,那又能说明什么?流民乃天灾造成,与人事无关,与法无关。”

  &1dquo;官家,”此时太皇太后开口劝道:&1dquo;祖宗的法度虽未必总是尽善尽美,但能施行多年总有它的道理,不宜轻易更改,即便是要更改也要循序渐进,十分谨慎,方可更改一二。而今悉行改作法,有如寒暑两极陡然更替,让人如何适应得了?我听说法中的青苗法和免役法最令百姓感觉痛苦,在天灾肆nüè之机贫民受害更甚,诸路提举的官吏竟借法多方聚敛,惟利是图,惟钱是求,毫不顾民间的疾苦,这如何使得!

现今久旱不雨,天意示警一说宁可信其有,不如把青苗法、免役法等影响人民生计的法一并废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