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页 (第1页)

作者:华灯初裳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然而太子之下,还有三军将士兵卒,这可不单单只有世家子,更多人则出身于市井寒门。

  起初,这些将士人轻言微,不足为虑,但今上既然透出大封大赏之意,三军还朝后,定会有一批将才崛起,虽说大晋重文轻武,可在这等关键时刻,多一人,便多一力。

  因而无论士族还是寒门,皆卯足劲,暗中探查起可造之材,欲先一步下手笼络。

  与此同时,崔氏浩浩荡荡,延绵数里的车队,刚行入建康南篱门,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清晰的目及建康城中随处可见的欢腾,那一张张喜笑颜开的面容,以及一声声传入马车中的倾赞,饶是崔莞早便自刘珩得胜后传来的密信中,得知他平安凯旋的消息,心中亦止不住泛起一股难得的雀跃。

  他,即将归来。

  崔6氏与崔莞同坐一车,看着女儿微扬的眉梢,她忽的开口问道:“太子还有几日还朝?”

  “莫约两日。”

未多想,话已脱口而出,待崔莞回过神,对上崔6氏通透的目光,双颊顿时一阵莫名的**,她不自觉的敛回下颌,正襟危坐。

  “阿莞。”

瞥了眼女儿不大自然的颊色,崔6氏叹声道:“你当真是下了决心?”

  事实上,临行前夕,崔诚特意将崔6氏唤道书房,将崔莞与太子一事大致言出,她这才知晓,为何崔诚迟迟不愿提及女儿的亲事。

  作为一名世家妇人,倘若崔莞无那三载苦难,崔6氏定不会对崔诚的决定另生他意,而此时,对女儿愧歉颇深的崔6氏,心中所思所想,仅是盼望崔莞能寻一知心人,踏踏实实,和和美美的过完一生。

  “母亲。”

怔忪片刻,崔莞这才听出崔6氏的话中之意,她眸光轻轻一闪,将身子往崔6氏身旁挪了挪,伸手挽住那只与自己一般同样纤细的手臂,平静的道:“阿莞之心,无悔。”

  崔6氏听出她言中的决意,可一双细眉不松反蹙,道:“他是太子,将来便是一国之君,后宫中美人无数,你……”

  “不会有那一日。”

崔莞声音微不可查一颤,却又极快复平,“母亲不必担忧。”

  她信他,当日在木亭结誓约之际,她便言得清清楚楚,在一切尚未生之前,她允许自己放纵一次,等他,信他,无论旁人说甚,都会暂且放到一旁,不听不闻。

  崔6氏岂会不担忧,她一把握住女儿的柔荑,沉声道:“纵使他心系与你,然则你可知前朝后宫历来息息相关,便是他无意,为这江山,也不得不纳入各家美人,若真有那一日,你待如何?”

  “若真有那一日……”

崔莞垂眸凝望袖上华美的绣纹,唇角微微抿起,“朱弦断,明镜缺,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她不是卓文君,一笺《诀别书》,换来司马相如的不忍与垂怜,与君长诀对她而言,便是真真正正别于生死,红尘俗世也好,幽冥地府也罢,生生世世,浅眸无君影。

  这声轻言决的话语,令崔6氏神色骤然一变,握着崔莞的手不禁缩紧,掌心一片冰凉,“阿莞,你可是认真的?”

  女儿入主后宫,在崔6氏眼中,并不是一条青云之路,崔氏乃公卿世家,崔莞为身份尊贵的嫡女,可嫁王谢,一府主母,远比一国之母要自在,哪怕有一日,夫妇难合,也可和离。

  一旦为后……从古至今,未闻过有帝后和离之举啊!

  “不过几句玩笑话,母亲多虑了。”

察觉到崔6氏神情有异,崔莞敛下心绪,伸手覆上崔6氏冰凉的手背,轻笑道:“阿莞不是痴顽之人,岂会行这等愚钝之事?”

  崔6氏非三岁稚儿,也非无知妇人,能为一府主母,又牢牢抓住崔诚之心,压得底下的侍妾翻不起丝毫波浪,看人对事,自是有一番手段,她抬手拢了拢崔莞耳旁被风拂乱的碎,顺势将人揽入怀中,正色道:“你年岁不小,为人知书达理,母亲也不欲多言,只有一话,还望你能听入耳中。”

  “你与太子历经生死,情难自禁亦是常理,但太子终究是太子,非寻常世家子弟,你既生出这番心思,就当好好思量,莫要受他人影响而轻率行事,母亲只盼你安好,旁的……”

顿了顿,她抿唇道:“无谓。”

  言下之意,便是无论崔莞做出何等决定,她均会护着,哪怕是与崔诚谋划相悖。

  崔6氏的一片爱女之心,崔莞心头泛起一丝微涩,伏在温软馨香的怀中,阖起双眸,低低应道:“阿莞记下了。”

  她无法否认崔6氏所言,刘珩,到底是太子。

  此次前往建康,除崔6氏之外,崔诚也在同行之列,他并不知崔6氏与崔莞在马车中的言语,年过三旬却仍不失儒雅的面容意气风,心中细细思量着落脚之后,与王谢等世交商谈太子率军还朝的后事。

  崔氏这庞然车队一入城,6氏便得了信,虽说6氏乃是崔6氏母族,可在崔氏面前,却难以摆起长辈之尊,也不待崔6氏上门,先差人往崔氏建康中的府邸投了帖子,欲邀母女二人过府相聚。

  却不想崔6氏以长途跋涉,身体不适为由,推拒不前。6氏虽多有怨怼,面上倒未显露,差人讪讪几句,便暂且按下了心思。

  两日后,建康外西篱,内西明,二门洞开,百官身着朝服齐齐前往西篱门,百官身后,则是无数百姓相争涌来。

  众人刚行到门边,远远的,便见远处扬起阵阵遮天蔽日的尘土,足下的大地,轰隆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