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页 (第1页)

作者:华灯初裳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堪称大晋开国数百年以来,最为震撼朝野的留史大案。

  这些事,崔莞皆是从半夏口中得知,甚至孙氏与楚氏之间的牵扯,以及建康城中士族与寒门在这场盗粮案中的交锋,点点滴滴,巨细无遗的落入崔莞耳中。

  她心中通透得很,半夏此举,应是刘珩所授。

  想到刘珩,崔莞便忍不住揉了揉额角,那日亭台一别后,两人就不曾相见,并非刘珩不在密宅中,而是她还未思虑清楚,当如何面对刘珩,更不知往后的路,该怎样走下去。

  经过这几日的细细思索,崔莞心中多少有几分明悟,上世所知的一切,已然面目全非,不,或许说,即便在上一世,她也从未真真正正的看透过身旁所生的一切事宜。

  原以为斩断百里无涯以及秦四郎与曾信之间的干系,即便不能令曾信一败涂地,也可阻他前行之道,然而萧氏的出现,甚至让曾信更上一层,连上一世可望不可即的稷下学宫,也得以入内。

  这绝非一个普通寒门学子可及之势。

  崔莞幽幽的叹了一口气,对曾信,她恨,可随着光阴一点一滴流逝,这股恨意,似乎正逐渐淡下,自今生第一次在雪夜中的偶遇,到最后一次临淄萧氏别院中的刁难,愈是看清曾信的小人行径,她便愈是不屑将他记在心上。

  事到如今,前途在崔莞眼中,是茫然,是无措,便是那股屏着气息,不顾一切谋算复仇的心,也生出了倦怠。

  她不知,足下的路,是否还能继续前行。

  若是放下仇恨,她大可寻一处山水清幽,无人熟识之处,隐姓埋名,平平静静的度过余生,这于她而言,未尝不是一条稳妥之路。

  可若是如此,她又心有不甘。

  不甘之前所做的一切,皆付诸东流;不甘看着寒门崛起,曾信平步青云;更不甘眼睁睁见刘珩,一步步踏入埋伏,伏身沙场。

  “姑子这是去哪?”

半夏抬手,正要推门而入,却见紧闭的门扉霎时便被人打开,崔莞拧着秀眉,一脸沉着的模样出现在眼前。

  “去一趟璞园。”

崔莞摆了摆手,跨门而出,转身朝外走去,上一次半夏引路时,她大概记下了璞园所在之处,便是无人引路,她也能一路寻过去。

  崔莞不知为何要这般急切,非去璞园不可,自从思及刘珩不久后沙场中伏身亡一事后,心中好似响起一道催促的声音,一定要做些什么,一定要改变些什么。

  湛蓝的天幕清澈如洗,崔莞边思边行,沿途寻园中当差的侍婢询过两次路,小半个时辰后,终于远远望见了璞园的大门,守门的仆从入内请示,不多时,崔莞便被请入了刘珩屋中。

  拂起珠帘,穿过幔帐,一入内屋,崔莞便目及只穿着一件内裳,披散着一头湿漉漉的乌,正端坐于几后,悬腕提,运如飞的刘珩。

  听闻珠帘相击的清脆声响,他头也未抬,磁沉的嗓音慢慢传出:“研墨。”

  “诺。”

崔莞轻轻应了一声,缓步上前,将空在地上的席子挪到长几一侧,跪坐而下,先是添了一小勺清泉入砚,而后执起松烟墨,缓缓在砚台中画圈,不一会儿细腻的墨汁涓涓,墨香徐徐。

  除去偶尔点墨,刘珩下不顿,凝光纸一张又一张,落满苍劲飘逸的字迹。

  两人同几而坐,崔莞研墨时,眼角的余光必不可免的落在纸上,她现,刘珩每张凝光纸上虽落满了字迹,但字句之间,竟是不相连贯。

  也便是说,这些字,一个一个,她均识得,可放在一处看,却又不明其意。

  崔莞略瞥了几张,便敛回了目光,这兴许,是刘珩与各方联系的暗语罢。

  她潜心研墨,反而错过了刘珩唇角微微勾起,却又极快消逝的弧度。

  “墨足矣。”

  随着刘珩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崔莞停手,轻轻搁下墨条。

  看了一眼仍在奋疾书的刘珩,她只好静静候着,少顷,闲散的目光瞥及他那头仍旧滴着水珠的墨。

  崔莞心中莫名一动,话便冲出了口:“殿下,我帮您拭干头,可好?”

  这突兀的话一出口,她便悔了,当初前往临淄的路上,刘珩虽常使唤自己,可一些贴身的琐事,仍是交予岑娘,而且此时,她应当离他远一些才是啊。

  崔莞立即便张口欲解释,却听见一声轻哼:“嗯。”

  他同意了?

  崔莞愕然。

  可事已至此,又是她亲口所言……崔莞无声的叹息,略在屋中环视一圈,便现挂在木架之上的荼白布巾。

  她起身走过去,将布巾取下,略抖了抖,慢慢行到刘珩身后。

  “殿下,若有不适,可言明。”

  “嗯。”

  崔莞抿了抿唇,抬手撩起一缕湿润的长,裹在布巾中慢慢擦拭。

  尽管崔莞身子纤细,又比跪坐与席上的刘珩高出些许,可背对之下,也难以看清刘珩面上的神情。

  因此,她根本不曾觉,正持湖在凝光纸上飞快落墨的刘珩,深邃的眸子中浮起一丝极为浅淡,却含满和悦的笑意。

  ☆、第二百二十七章再扮君子立于世(中)

  屋中淌着一股安宁静谧,耳旁唯有沾了的墨紫毫,勾划在凝光纸上的窸窸细响,与布巾裹着柔软长的窣窣摩擦声,让人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清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