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页 (第1页)

作者:衣青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而且细细思量,对顾铮而言比较艰难的事,从贺卿的角度却未必如此。读书求学,归根结底不过是那句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所以一切能够帮助自己做官的学问,才能称之为显学。

  顾铮固然可以依靠自己权臣的身份,让天下士子对这门学科趋之若鹜,兴盛一时。但其实细究起来,贺卿身为公主的身份,比他更适合做这些事。

  即便是不得宠的公主,她也代表了皇室。

  而古往今来,世间之事总脱不出那八个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顾铮的脚步忽然一顿,停了下来。

  附近正好有一座石桥,上面雕刻了数量不少的石狮子,这会儿正有人用缎带彩绸妆点这些石狮子,引得不少人聚过来看热闹。人群吵嚷喧闹的声音远远传过来,顾铮转头四顾,见四处都是安居乐业的模样,不由轻轻摇了摇头,暗道莫不是疯了。

  在刚刚那一瞬间,他脑子里甚至冒出过一个非常大胆的念头:若是贺卿能够左右乃至执掌朝政,只怕天下人都要学这&1dquo;科学”。

  他又不免想到之前贺卿做过的那些事,说起来,她跟其他争权夺势的人多少有点不同,看重的好像并非权势,而是通过权势能够做到的事。这一点尤为难得,因为即便是许多朝中重臣,也未见得能看清楚。

  但是在清醒过来的瞬间,这个念头便立刻被顾铮自己剔除了。

  这种想法太危险了,与他一贯的政治主张完全相悖,根本不能多想。

  再怎么可惜,也不能因为她而影响自己的大计。顾铮摒除杂念,重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之后,才重重地出了一口气,重迈开步子往前走。

  &he11ip;&he11ip;

  天顺四年正月十六日,灯节尚未结束,整个京城从上到下都还沉浸在过年的余味之中时,一份名叫《自然》的小报,开始以一种并不张扬却十分迅的态势,传遍了整个京城。就连不读书识字的百姓,也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引得读书人们个个都在议论。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贺卿可是费了不少功夫。

  事先的各种准备自不必提,报纸印出来,正月十五这日便借着节礼的由头送到了重臣高官,文人雅士的府上,制造出了不小声势,再加上顾铮的噱头,这才能够让京城的学子们踊跃掏钱购买。

  顾衡并没有突兀地去讲那些别人不懂也不在意的东西,而是巧妙地从各家学说中生开去,最终引出这一门的学科,让它看起来像是与读书人上千年来所学的东西一脉相承。如此,接受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然而《自然》的势头还没有降下去,正月二十日,又一份叫做《科学》的报纸问世,而且头版头条驳斥的就是顾铮表在《自然》上的那篇文章,立场鲜明地将科学从各家学科之中独立出来。

  这两篇文章一篇老成持重,有理有据,一篇却言辞锋利,咄咄逼人,风格与用语习惯截然不同。要不是顾铮亲口承认,贺卿都不敢相信这位大人能把自己精分成这样。

  《科学》报上,顾铮用了&1dquo;他山之石”这个名,果然没有任何人看出来这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人的手,而是顺势分成两派,掐了起来。

  掐架这种事,总是需要论据支撑的。尤其是读书人,必定要引经据典,连篇累牍,才能把自己的立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得不化被动为主动,去平日里不屑一顾的故纸堆中翻找可以利用的内容。

  平日里他们写文章争执,还需要各自去找合适的场所为自己宣扬,如今有了现成的战场,于是两间报社的投稿箱几乎被挤爆。

  贺卿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以如今的技术实在很难办日报,但她最终还是定下了五日一刊,就是为了紧追热点,引领潮流,成为京城文人士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再由上而下地影响整个大楚。

  在这个慢节奏的时代,这场由贺卿和顾铮刻意引导,京城士子们广泛参与的论战,可谓是吸足了眼球。

  京城百姓们喜爱追逐潮流,报纸的销量也一再刷。这份花销对于平民之家并不容易承担,但他们总有自己的办法:或是一条街巷凑钱买一份,或是去订购了报纸的茶楼酒肆蹭听说书先生讲解。

  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藩王6续入京。

  登基大典的日子,也快到了。

  报纸上的论战虽然并没有被放下,但毕竟没那么鲜了。而登基大典,却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自然值得一论。

  不过,在本朝,这也算不得太稀奇。只要年纪过二十,都经历过了两次登基大典,因此面对这第三次,自然也显得十分从容,配合着官府的要求,将各项事宜一一准备妥当。

  贺卿早就知道藩王要入京朝贺,但是一直忙着报纸的事,也腾不出精神来关注。要不是如今报社那边已经走上正轨,几个月间也从热心此项事业的年轻学子之中招收了一批人才进来,她连登基大典都快顾不上了。

  累自然是累的,但是就连多日不见的张太后,见了她的第一句话也是,&1dquo;真师瞧着精神了许多。”

  何止是精神,简直像是意气风。

  跟在宫中束手束脚不同,报社里的事情,全都是贺卿自己一言可决之。虽然她并不怎么喜欢搞一言堂,但毕竟是主事者,心态和在宫中时不可同日而语,自然也体现在了外部精神面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