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页 (第1页)

  梅兰

  芳返沪后,虽然政治上遇到的关卡一道道地闯了过来,可生活上的问题却一天天严重起来。经济拮据如何解决·经挚友们劝说,以卖画维持生活。因为他在家中除了说客的打扰,平日杜门谢

  客,只与挚友倾吐胸中郁闷,其余大部分时间均在书房作画。但是梅兰芳认为他的画是玩票性质,现在要&1dquo;下海”,需下苦功。于是他就在仕女、花卉方面专用功夫。许多朋友把收藏的陈

  老莲,罗山人等人的真迹借给他临摹。

  梅兰芳作画的时间,大半在午夜以后,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有空袭警报,夜十点钟起停止供电,他只好买了一盏汽油灯放在桌上照明。往往

  东方已白,他还在凝神挥毫,毫无倦容。他为作画不眠不休,实际是因为环境恶劣不能登台,而心中苦闷。故一半是借此消遣,一半是维持生活。

  1944年端午节,汤定之、李拔可

  、叶玉虎、陈陶遗等画家聚集在&1dquo;梅花诗屋”,大家对梅兰芳在前段时间苦苦练习绘画给予总结,认为&1dquo;大有进步”。吴湖帆提议让画竹兴正浓的叶玉虎与梅兰芳合开一个展览会。其他

  画家也提议由梅、叶合画梅竹或&1dquo;岁寒图”,再找人在画心上题词,以壮声势。梅兰芳知道这些老朋友是为他帮忙,鼓励他开画展。于是他在以后的八九个月里,积极作画准备展览。

  1945年春,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一所洋房内&1dquo;梅兰芳、叶玉虎画展”开幕了。画展中包括佛像、仕女、墨竹、花卉、翎毛、松树、梅花及二人合作的梅竹等。有几幅画上吴湖帆写有

  题词赞许。这次展出的一百七十几件画作,售出十之七八。连照样复定的画件在内,可以说全部售出。这次画展不仅使梅兰芳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也使他对作画加深了自信。

  社会活动·国际交往&1dquo;甲午同庚千龄会”

  梅兰芳一生交友待人诚恳,平易近人,最难得的是他的&1dquo;弘”和&1dquo;毅”。所谓毅,就是一种坚持到底,锲而不舍的力量;弘则是

  不固执己见、宽大和能容。能毅的往往不能弘,反之也是如此。梅兰芳则是毅与弘兼有的人,他专心致志于戏剧艺术,抓得紧,一步不肯放松,但同时又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择其善者而

  从之,兼收并蓄,故他一直受人敬重和爱戴。

  梅兰芳在2o世纪3o年代由北京迁到上海后,除去演戏外,与各界的朋友,也时有聚会。在这些友人中有许多与他同龄,即1894年(光绪

  二十年甲午)生人,1943年正好五十岁。于是这年中秋,经郑午昌、梅兰芳、吴湖帆三人倡议成立&1dquo;千龄会”。共2o位友人参加。当日聚会于上海榕园,召开了一次&1dquo;甲午同庚千龄会”。他

  们是:梅兰芳、蔡声白、陈少荪、秦清曾、张君谋、孙伯绳、周信芳、6兆麟、席鸣九、张旭人、徐光济、李祖夔、吴湖帆、范烟桥、杨清磬、汪亚尘、6铭盛、郑午昌、章君畴、汪长。

  这些人中有演员、画家、诗人、医生、实业家、银行家等各界名流。千龄一席,欢聚在名园,吟诗作画,畅叙友情。虽年已过午,仍互相勉励,克服忧患,展望未来。

  这次聚会有

  一张合影,至今已有六十年,尚保存完好,更弥足珍贵的是照片上的梅兰芳唇边还留着胡须,清晰可见,是为历史见证。

  

  抗战胜利重登氍毹

  1945年8月15日从

  广播里传出了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梅兰芳的挚友、学生们听到盼望已久的喜讯,纷纷来到梅家看望。

  梅兰芳隐居八年,在极其恶劣环境中,保持了他个人的清白,

  同时维护了中华民族艺术家的尊严。但是对于他来说,八年的空白在生命史上是多大的损失,在这一段漫长的岁月中,留上胡子,咬紧牙关,平静而沉闷地过着生活,当胜利到来的时候,

  梅兰芳高兴已极,自觉年轻了许多。在客厅里当着来访的客人,梅兰芳手中拿着把折扇,遮住了自己脸的下部,然后把扇子往下一撤,露出了八年前的面目,不但春风满面,唇须也剃干净

  。穿着灰色的西装,绛红的领带,雪白的衬衫,黑亮的皮鞋,连花色的袜子也是的。他对大家说:&1dquo;八年来没有穿过衣鞋,现在比小孩子过年还要高兴。”梅兰芳平常为了保养嗓

  子,说话的声音柔和偏低,今天却提高了调门,而且笑出了声。五十岁的人,竟笑得像年轻人那样天真。

  梅兰芳要演戏了!吊嗓子、练身段,他每天兴冲冲地忙着,这种心情,使他

  想起在科班中初次登台时的情景,一方面是害怕,一方面是欢喜。那种兴奋竟是这样的相像。八年了,长时间的荒废,总是憋着,因为怕人听见,连吊嗓子的机会都没有。胜利后,当他试

  着向空气中送出第一句唱词的时候,是唱了《女起解》的散板和一段[反二黄]。那心情愉快真是无法形容,欣喜四十年的功夫还没有忘记。但是毕竟八年没有这样唱了,梅兰芳感到生疏

  ,也觉得使不上劲,异常吃力。但是他想这不会成为问题,因为这一次要登台,为了抗战的胜利。

  梅兰芳为了重登舞台,下了很大功夫,决心把丢掉的东西找回来。他每天在家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