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 (第1页)

  不断创·形成梅派传统改编剧目

  梅兰芳所演的剧目,除去自已创编的时装和古装戏,还改编、移植、整理演出一些戏,此外,对于传统的如生旦&1dquo;对儿戏”等,也常演出,并成为梅

  派传统戏的代表作。下面简叙几出传统剧目:    《汾河湾》是一出生旦&1dquo;对儿戏”。清末民初谭鑫培与王瑶卿合演此戏极负盛名。剧情比较细致,曲折生动,主要角色的青衣和老生

  要有较高的演技,而且配合默契才能演好。梅兰芳早于1913年起即与老生王凤卿合作演出此剧。王饰薛仁贵,梅演柳迎春。不久又陪伶界大王谭鑫培合演了几次,受益颇多。此后除长期与

  王凤卿合作,也曾与马连良、奚啸伯、王少亭、王琴生等老生演员合演此剧。梅兰芳在演出中不断加工、完善,使之精益求精。三十年代,他访美国和苏联演出的剧目中,都有《汾河湾》

  一戏。有意思的是,在美国时剧名译为《一只鞋的故事》,访苏联时译为《睡鞋的误会》,均受到当地观众和戏剧界的热烈欢迎。  ぁ  端睦商侥浮肥且怀銎挠杏跋斓拇统生旦剧。

  1o;时,与该班当家老生孟小如合演此剧。梅饰铁镜公主,孟演杨延辉。此剧原是以杨四郎为主的老生戏,公主只是从属的配角,且为花旦演员扮演。梅兰芳演的

  公主出现后,他运用青衣的唱法,使这一角色大放光彩,而且也成了旦角的主戏。同时他在戏中公主的念白,使用了京白并与身、手、步法、面部表情融合一体,处处顾及人物的身份与剧

  情。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的表演,都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早年梅兰芳还曾数次与谭鑫培合演此戏。后来与著名老生马连良、周信芳、奚啸伯、谭富英、李少春等均合作过。《四郎探母》一

  直是挑班的青衣演员贴演的一出有影响的剧目。    《御碑亭》是一出以生旦为主的唱工戏。梅兰芳早年曾与老生孟小如合演这出&1dquo;对儿戏”,并在大轴演出,很有影响。梅兰芳扮演

  剧中的孟月华,属于青衣行当。但他不是老的演法,抱着肚子演唱,而是加强了人物的表情,使之唱做并重,既有传统的古朴,又有明丽清的色彩。  1919年梅兰芳次赴日本,在帝

  国剧场与老生高庆奎合演《御碑亭》,这出唱工京剧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报纸连篇表评论,认为表演生动,极具功力,该剧在日本演出场次最多。在那个时代,像此戏中所演王有道休妻

  的故事,在日本社会是屡见不鲜的。这自然引起被夫权压迫下的广大妇女的同情与共鸣,很多妇女看戏时,有人竟掩面痛哭。  ぁ  睹廊思啤贰ⅰ痘鼐V荨(即《龙凤呈祥》)。梅兰

  芳在戏中演孙尚香,唱做俱佳。早年在搭&1dquo;双庆社”时期,曾与杨小楼合作,杨演赵云,又辅有王凤卿演的刘备,使&1dquo;跑车”这一短短的过场戏,成为全戏最精彩的一场。每演必连获满堂

  喝彩。此剧在二三十年代,多作为盛大义务戏上演。    《春秋配》一剧,是梅兰芳根据前辈老生演员李顺亭藏有的梆子戏剧本编演的。少女姜秋莲与书生李春,一个是屡遭磨难,

  一个历经坎坷,最后两人终成眷属,故名《春秋配》。京剧早年已移植演出过,但保存下来的只有&1dquo;检柴”一折,其他已失传多年。梅兰芳演出时,因全本戏的情节复杂,戏幅亦长,故分

  两天演。该剧演于1917年于第一舞台,演员阵容很强,杨小楼也参加了演出。在剧中扮演义士张衍行,梅兰芳演姜秋莲,其他如:姜妙香演李春,贾洪林演姜绍,路三宝演贾氏,罗福

  山演乳娘,姚玉芙演张秋鸾,李敬山演小偷石敬坡,李连仲演强盗侯上官,李顺亭演知府耿申,王凤卿演巡按何德福。  《春秋配》旦角的重点戏在前部的&1dquo;检柴”和&1dquo;砸涧”两折。&1dquo;

  检柴”重唱,梅兰芳对原有的唱腔,作了很大的改动,他把姜秋莲自叹身世的慢板,由西皮改唱二黄,突出了姜秋莲忍气吞声的愁苦心情;同时在询问李春的唱段中,又运用了南梆子,

  以抒情的曲调,表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爱慕之情。&1dquo;砸涧”一场是重做,梅兰芳表演姜秋莲急中生智的表情非常传神。使这折戏大为生色。2o年代后,梅兰芳便很少再演全部《春秋配》,一

  般只演&1dquo;砍柴”、&1dquo;砸涧”两折,后半部艺术表现较平淡,很难吸引观众。    《游龙戏凤》又名《梅龙镇》,1918年1o月梅兰芳与余叔岩合作,梅兰芳饰李凤姐,余饰正德帝,在吉

  祥戏园演。  梅兰芳最早从路三宝那儿学会《游龙戏凤》,按传统演法李凤姐要踩跷,但梅从不踩跷,故学会未演。这年因余叔岩倒仓很久,嗓音恢复,积极筹划重登舞台,执意请梅

  兰芳与之合作。梅兰芳原演的生旦&1dquo;对儿戏”已与王凤卿合作日久,不宜更改,故另择戏。余叔岩提出合演《游龙戏凤》,认为虽是老戏,可加工细排,不按传统演法,大胆创必有可

  为。二人遂加紧排练此戏。从唱念的词句到表演的身段,都认真进行琢磨,删除了粗俗的成分,加强了细节的表现,特别是人物性格的表现。梅兰芳创演了一个不踩跷的李凤姐。此戏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