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页 (第1页)

  表现越足,就越能使观众觉得这样幽闲的环境,这样美丽的姑娘,应该有一个如意的家室。在&1dquo;惊梦”时,从念&1dquo;蓦地游春转”一段白口,到唱完[山坡羊]一支曲子,将杜丽娘的怀中幽

  怨大胆表露出来,不再像&1dquo;游园”时那样含蓄了。  梅兰芳&1dquo;惊梦”一场的表演,恰到好处。因为这场戏表现的不是普通的梦境,似真非真,似幻非幻,似虚非虚,似实非实,所以杜丽

  娘的表演要与此相适应,既不能过实,也不能过虚。过实则损伤梦的意境,过虚又极易流于轻浮。梅兰芳的表演正是在缠绵中表现出一些飘忽感。尽管他那时的姿态是站在连歌带舞的柳梦

  梅身边,然而观众却能从杜丽娘亭亭玉立的姿态中,感觉到埋藏在她心灵深处的爱情的冲动。同时,在&1dquo;惊梦”这场戏里,梅兰芳在运用眼神的功夫也有独到之处。其中有四次&1dquo;对眼光”

  时精彩的表演。如与柳梦梅投来的含情脉脉的目光像闪电似的一触,柔情蜜意,令人荡气回肠。  《游园惊梦》这出戏中,杜丽娘这个正值妙龄的大家闺秀,和所有封建时代的青春少女

  一样,也有&1dquo;难言之隐”,梅兰芳刻意演出少女的&1dquo;春困”,而不是表现类如少妇的&1dquo;思春”。同时在梦中的表演抓住&1dquo;羞”和&1dquo;爱”两个字来刻画她的心境。因为梦到风度翩翩的柳梦梅

  而产生爱,又因为旧时代的&1dquo;男女授受不亲”而产生羞,爱和羞在杜丽娘的梦中交织在一起。梅兰芳极其细腻、优美、动人的表演,把杜丽娘在特定环境中最美好、最细微的感情,表露无

  遗。梅兰芳不仅在表演上,毫不矫揉造作,真正达到了浑若天成的境界。在念白和唱腔上也堪称一绝。咬字准而圆,吐字清而响,抑扬顿挫无不曲尽其妙,优美绝伦。  梅兰芳塑造的《

  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形象,和汤显祖下的创作,可以说同是我国戏曲史上不朽的杰作。  《白蛇传》剧中包括《金山寺》和《断桥》两出戏,可单演也可连演。是梅兰芳所演昆曲戏

  中代表作之一。早在1915年梅兰芳第一次演出《金山寺》中白素贞后,1946年在上海尝试与《断桥》连演。与之配演青蛇的,早年有路三宝、姚玉芙和朱桂芳等,后来在上海改由弟子有&1dquo;

  小梅兰芳”之称的李世芳演。1947年1月5日李世芳不幸遇空难。梅兰芳悲恸不已,遂停演了此戏,恐触景伤情。直到195o年末,梅葆玖学成此戏的青儿一角,梅兰芳才携子在天津重演此戏

  ,1955年还一同拍了舞台艺术片《断桥》。  梅兰芳在《白蛇传》中表演的白素贞从服装到头饰等,一直不断改革。1915年演时,头饰戴的是大额子(清代演出时戴的则是渔婆罩),后

  来觉得白娘子并非女将身份。戴大额子根据不足,便改为软额子。又多次改动服装穿戴。最后,白娘子扮相是在面牌上增添了强调素雅的白色大绒球(青蛇为蓝色)。1951年又把大绒球改成

  了红色。这样白素贞一身洁白,头上一点红,更加俏丽,也突出了白娘子的战斗精神。这是梅兰芳对这个人物有了的理解,提高了这个扮相的精神境界。曾受到毛主席的称赞。1951年2月

  16日,梅兰芳在怀仁堂演出《金山寺》。第二天,毛主席见到梅兰芳,对他说:&1dquo;你的白娘子扮相与众不同,想得很妙,浑身偏素,头顶一点红。”梅兰芳听了很受感动,回到家里对家人

  说:&1dquo;毛主席看戏可真仔细!这么多年,从未有人谈过白娘子的扮相。的确,我是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奇双会》一剧,也是梅兰芳昆曲戏的代表作。演

  于1917年。  《奇双会》亦名《贩马记》,原是一出吹腔老戏。吹腔起源于徽调,此戏是徽班进京时带来的吹腔戏之一。老&1dquo;三庆班”的徐小香及后来的陈德霖等都擅演此戏。虽是吹腔

  戏但与一般吹腔不同,它的唱念、身段都已昆曲化,演员须有深厚的昆曲功力方可胜任。因而演者不多。偶有人演也只演其中&1dquo;写状”一折。  梅兰芳为了提倡昆曲,特排演《奇双会》

  全戏,包括&1dquo;哭监”、&1dquo;写状”及&1dquo;三拉”三折。梅兰芳扮李桂枝,程继先扮赵宠。在&1dquo;写状”一折中,原来赵宠和李桂枝二人的服装并不讲究,有什么颜色的衣服就穿什么。梅兰芳在演

  出时,把这俩人的服装均改穿大红色的团花对帔,配以大红团花的桌围椅帔,一派喜气洋洋,表示他们在燕尔婚时,李桂枝向赵宠诉说自己的不幸身世和狱中老父的冤情。虽然梅兰芳仅

  仅改革了一下服装色彩,但确收到了&1dquo;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爱”的艺术效果。  梅兰芳对《奇双会》一剧,不断推敲加工,增删剧本细节,精雕唱做表演,越演越精,成为&1dquo;梅派”保

  留剧目之一,直到晚年还常演不缀。

  不断创·形成梅派《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起源于清康、乾年间盛行的&1dquo;弦索调”《醉杨妃》。当时北京昆曲班有演员吴双喜常

  演此戏。它是昆曲的一种变格,就是改良昆曲,唱法与昆曲大同小异,但没有昆曲固定成套的牌子。光绪十二年(1886年)一位汉剧演员(艺名月月红)来北京献艺,头一天打炮戏就是《醉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