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页 (第1页)

作者:墨宝非宝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这些年,除了并肩而战的故友,傅侗文从未向任何人剖白过自己。

  维失败、侗汌的死,都让他一步步清醒。先前他算是激进派,认为暗杀、起义、独立等等一切手段是必要的,不惜生命去换取时代才是正道。

  而现在,他更明白钱和军队才是重中之重。他早过而立,年近三十四岁,他再没法重来,去带兵打仗,但他能养一方水土上的军队。对北洋军来说,那些革命军队都是杂牌军。可对傅侗文来说,那却是救国救民的利器。

  他这十年来,投入资产无数。三爷有钱,钱的去向却成谜。

  他,傅侗文,早给自己设想了倾家为国、清风两袖的下场。

  &1dquo;你头回说这些。”沈奚轻声说。

  傅侗文手握茶杯,笑着没做声。

  同床共枕,交的是情。生死同命,交的才是心。

  昏黄的灯下,两人都倚在狐皮上,手肘搭于茶几边沿。

  她生生喝茶喝上了头。真是前所未有。

  一壶茶,一盏灯,对影成双。她恍惚察觉,两人关系和先前大不同了,心从未如此近过。

  &1dquo;你说过,倘若&he11ip;&he11ip;是有法子让我晓得的,”她望一望外头,像看到墙外那七八杆长枪,&1dquo;是什么法子?”

  &1dquo;我若死了,我爹自然会放了这院子里的人,庆项也会脱身。”

  &1dquo;可他不晓得我住的地方,是不是?”

  &1dquo;是,”傅侗文为她添茶,&1dquo;大小报纸都买下版面,刊上讣告,你总能看到。就算不看报,街头巷尾议论久了,也能够传到你那里。”

  这便是让她知晓的法子。

  万无一失地送到消息,又能让她藏身处不暴露。

  沈奚默然,心里一片空白,幸好,没有&1dquo;假若”二字。她来了,他还在。

  &1dquo;讲讲外边的事,给三哥解解闷。”他四两拨千斤,把话题转开。

  &1dquo;你不睡了?”她瞄桌上的时钟,&1dquo;太晚了。”

  &1dquo;病太久,在床上把骨头都躺酥了,像在坐牢,”他笑,&1dquo;我从回来就和外头没通过消息,难得你来了,陪我说会话。”

  傅侗文迫切想获取有用的信息,但与世隔绝,毫无办法。

  沈奚回忆自己在上海遇到的事,事无巨细讲给他听:

  八月时,全国开始统一银币,&1dquo;袁大头”已经成为唯一的法定国币。当时她手上还有别的货币,被祝先生劝说着,都去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兑换了一堆银币、镍币和铜币。

  九月上,她留意到有版的《青年》杂志出来,很受追捧,她接连两期都没买到,倒是段孟和送了她一本。段孟和告诉她,创办人是陈独秀,这上头撰稿的人也都很有名。听到创办人的名字,沈奚想到了在游轮上傅侗文提到的那位跳海的先生,所以讲给他听。

  &1dquo;《青年》?”傅侗文念这个名字,没多的评价。

  他这人,从未听到他直白地评议什么,不像沈奚接触到的那些留学生,总喜好慷慨激昂地表达自我,阐述追求。当时她和傅侗文都以为这是一份会很快被取缔的报纸。没曾想几年后,鲁迅、李大钊和胡适等先生都有了文章在上面,越做越大,成了时代的代表刊物。

  沈奚说到后头,停下来,傅侗文凝注她。

  要不要说?不说他迟早也会晓得。

  &1dquo;可能&he11ip;&he11ip;是要登基了,”她低声说,&1dquo;外边的人都在说。我看到你父亲也在试官服。”

  来时路上,火车站、轮渡上都有人在说。

  尤其她从上海到南京坐得是头等座,那里头的人更像上层社会的人,说起此事更不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