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气吞大明 > 第一百五十一章 边镇

第一百五十一章 边镇 (第2页)

曹于汴稍稍思索,道:“陛下说的是,元辅这么高调,像是遮掩,却更像是坦荡。”

崇祯拿起桌上的奏本,递给他,道:“锦衣卫的密奏,说是冯阁老在扬州府,颇有干臣之风,严厉禁贪,在扬州府,还向南直隶文,要求全体官员,严于律己,忠君为民,实事用事,杜绝浮夸……”

曹于汴接过来,仔细看了一遍,道:“陛下,冯阁老这是为了撇清自身,相比于元辅,格局略低。”

崇祯笑了笑,道:“他不过三十出头,骤然拔高,难免不如黄立极等人老辣。还有就是,周延儒在南直隶,大肆笼络人心,借机树立了能臣干吏的形象,引来了不少赞誉。朕已经收到奏本,保举他入阁的。”

曹于汴不动声色的微笑,并不说话。

外面不知道多人对内阁之位虎视眈眈,却又哪里知道,陛下根本就无意增补阁臣。

这些人上蹿下跳的忙活,形同小丑。

单转瞬间,曹于汴忽然警醒,犹豫了下,还是道:“陛下,臣听说,周侍郎与东林过从甚密。”

崇祯不意外的点头,道:“朕知道,这次南直隶的事,也有不少东林党在其中,朕派魏忠贤过去,就是给他们一个警告。”

曹于汴见崇祯心如明镜,就不再多言。

在而今的朝局,阉党、东林党都像是两个禁忌,大部分人闭口不谈。

崇祯伸手拿起佛珠,在左手里缓慢转动着,道:“京里,卿家与王卿家盯紧了,这几日,怕是难以消停。”

虽然崇祯对朝廷进行了严厉的变革,尤其是言官被套上了紧箍咒,但总有不怕死的,朝廷里有,在野的就更多了。

曹于汴不知道崇祯要出京做什么,却也不多问,抬手道:“臣领旨。”

……

正如崇祯所料,随着事情的酵,从南直隶,从其他省份向京城的奏本,一天比一天多,通政使司忙的焦头烂额,也胆战心惊。

弹劾毕自严,李邦华的奏本最多,其次是辅黄立极,魏忠贤,再有是王永光,周延儒,原本上书的人还都权位不高,但慢慢的,一个个位置就告了起来。

同知,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漕运,河道,各卫所,外加天启,泰昌,万历年间一个个知名大臣,这些的人名字,就足够通政使司喘不过气来了。

京城里也不平静,那些被‘另调他用’的官员,被裁撤的,不少勋贵公卿,以及少部分藩王,也趁机上书,有立场鲜明弹劾毕自严等人‘肆意妄为,祸乱朝纲’的,有晦涩的,言称‘社稷之重,在乎民心,民心之重,在乎于安,天下动荡,万民不安,非社稷之福也’;更有含湖其辞,东拉西扯的。

&1t;aid="zsy"href="

大体上,逃不过弹劾,申辩,求情这三类。

崇祯对这些完全不管,任由他们吵闹,按部就班的推动着他的变革计划。

周覃的自杀,很快传出去,自然引来了不小的震动。

很多人纷纷上书参劾许显纯,认为这是背后主使杀人灭口,许显纯就是帮凶,要求严惩。

而后面,许显纯只是被廷杖五十就放过,更是激起不小愤慨。

傍晚。内阁,辅班房。

从辽东回来的王在晋,坐在黄立极对面。

王在晋沉着脸,道:“元辅,辽东近来给下官的信是一封多过一封,别说各处官兵了,就是普通辽民都吃不盐,一两一斤的盐,自古未有!”

黄立极慢条斯理的整理着着实的公文书籍,澹澹道:“想说什么就说。”

王在晋脸角绷紧,道:“下官想问,这盐价,什么时候能平息?辽东事关社稷,决不可生乱!”

黄立极自顾的收拾着,道:“你之前关于辽东的十二策,我已经呈送给陛下,陛下的批复是‘寸步不让,寸土不弃;今退辽东,明退南京?’”

王在晋见黄立极转移话题,跟着道:“元辅,您是知道的,辽东不可久持,年年耗费那么多钱粮,徒劳无功,不若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既能节省钱粮,也能安抚辽民。不至于人心惶惶,始终不安。”

黄立极抬头看了他一眼,道:“建虏凭白得了那么大的地方,疆域,实力大增,时不时就能寇动山海关,山海关离京城有几步路?你是睡得着了,陛下能睡得着?这京城上下,能睡得着?”

王在晋嘴角动了下,继而道:“元辅,我大明当务之急,心头大患不是辽东,而是内务,平辽须先靖内。”

黄立极继续整理,道:“你们辽东上下,不是嚷着三年,五年,十年平辽的吗,怎么到你这里,就是要退守山海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