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页 (第1页)

作者:superpanda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谢兰生差一点儿被未给气笑出来,他说:“我没想用这年龄的。《在岳阳》的后半部里大家已经36岁了。张右右她对这角色来说实在太年轻了,没人会信她经历过片子里的中年危机。”

  “我们文总想过这个。”

对方又道,“他认为,为了拿到大牌明星能带过来的票房收益,‘几个青年约定好了,毕业后再奋斗18年,等功成名就的那天一起结伴到岳阳去’这个设定可以改改,比如咱们可以改成‘几个青年约定好了,从今天起再奋斗15年’……他们几个学课文时正正好好是15岁嘛。这样到了后半程呢,大家都是3o岁左右,张右右再做做造型,这个角色就符合了。”

  “3o岁?”

谢兰生皱着眉说,“3o岁,未来还没定型,完全无法给人那种‘梦想破碎’的冲击感。36岁的男男女女才能见到路的尽头,确实是不能再小了。”

  “我们明白您的想法。”

这个时候,之前一直没说话的未视频高级副总,主管未会员业务、曾是著名的制片人的阮成竟突然开口了,他说,“谢导,我们明白您的想法,也想尊重您的想法。但,我想,是不是能加一段说,女一上学比较早?甚至还跳级了?这样,她到电影后半部时是32、33岁。她上学时喜欢唱歌,32、33也够她破灭了。”

  “……”

谢兰生还是觉得为把张右右强塞进来,给女主角加这设定实在显得不伦不类,会冲淡整部片子的感觉。

  于是他还是摇摇头,笑着道:“阮总,我还是不想请这个年龄的女演员。”

  “一点改动影响不大,这是必要的折中。”

阮态度依然可亲,然而语气不容置疑,“谢导,我是未会员部门的负责人,我很清楚——”

  谢兰生抬眼看他。

  阮成目光却未迟疑:“整个中国没人想看明显中年的女主角。”

  作者有话要说:  强塞流量!

  这个操作太常见了,包括对文艺片,甚至无法给出参考。

  第117章《去岳阳》(八)

  因为无法达成共识,女一选角被暂时搁置了。谢兰生与资本双方都想继续说服对方,这场谈话一直耗到次日凌晨的两点多,最后有些不欢而散的意思。阮成主管未会员而且还是高级副总,中午就走了,文远在上海,而剩下的几个人更镇不住谢兰生了,当然,他们因为带着任务也并没有丝毫退让。兰生认为跟他们仨没必要谈,浪费脑子,于是把当天剩下的时间主要用来讨论别人了,比如男二女二,只是,到了最后,吴九一再一次抬出张右右的各项数据,可兰生没被他说晕,还很清醒,又拒绝了。

  从未的大楼出来,谢兰生还有点儿自嘲。

  他想,他也经历主流导演正遭受的资本困境了。

  未认为它可以让自己赚到4ooo万左右,当然可以为所欲为——他寻不到其他能让自己挣到这个数的,甚至差出相当一截,况且,未会在全网大力推荐《去岳阳》,IT三巨头的投资是所有导演都想要的。此外,版权已归对方,只要自己还想拍摄,投资方有1oo种方法让一个导演痛不欲生。

  自打《一见钟情》上映,谢兰生的文艺电影出品方基本是他自己的公司,也就是“圆满电影”

,或者是莘野的公司,深蓝影业,二者其实并无区别。因为曾经的名声,他自己是有资本的,每部电影海外预售就能收回全部成本,国内票房比较可怜也无所谓。

  另一方面,在对电影的审查上,兰生仗着多年经验,同时靠着“拿奖潜力”

,跟电影局反复周旋,一般也能拿到批准。若电影局修改意见他百分百无法接受,他会放弃这部片子,也不管时间精力,反正之前搭的东西全都是他自己的。也就是说,凭过去的雄厚底气,他虽然跟主流“合并”

了,但大体上不做修改,挺独立的。

  这个也是他们几个六代导演整体现状。2oo3年被解禁,他们是自由了还是归顺了,是获救了还是屈服了,是焕了还是泯灭了,这议题被反复讨论,直到今天悬而未决。不过,事实是,他们这代独立导演完成了历史使命,就是“反叛”

,再加上“打破宏大叙事”

,而后回归了大屏幕。

  可谢兰生非常清楚其他导演是挣扎的。在权力与市场之间导演遭受双重冲击,自由创作的空间被一步一步地压缩着。资本干涉电影创作比较像是好莱坞,可问题是,中国市场没好莱坞沉淀多年的体系。

  好莱坞有预售模式。六大公司先做预售,主要是指海外预售,而后,六大公司会把预算直接定为“预售收入x3”

。这是全球各大公司对项目的一个反馈,电影预算、预售金额二者挂钩,风险大降。而后,制片会用预售合同从银行里贷一款,这个数字通常会是全部预算的5o%左右,这样,投资方只需要筹措电影预算剩下的5o%了。之后,投资银行会为这些电影公司提供投资,比如,美林银行与派拉蒙曾经合作,通过一个私募基金向派拉蒙2oo4、2oo5年度26部影片投入2。31亿美元,高盛银行也曾经向狮门影业提供4亿美元。投资银行在项目中占股不定,一般是5o%。投资银行可以“盲投”

也可以“选投”

,但据统计,“一把把投”

跟“一个个投”

的回报率是一样的,投资公司不用觉得它们自己很懂电影。通常,投资银行也确实对电影项目“一把把投”

,吃的是市场,并不是项目,因为这个运作机制可以保证整体不亏。最后,如果电影支,支部分是由一些保险公司来支付的,不是电影公司,也不是投资银行。在这样的模式之下,电影公司等资本方的焦虑被大大降低,可中国呢,近一年来,因为体系仍稚嫩着,对赌协议、保底行这些东西竟成了标配,电影公司压力过高,既要完成跟投资方的业绩对赌,不然要赔股份、现金,又要吸引别人来保底行,于是它们更倾向于打明星牌跟营销牌,不敢承担风险。另外,好莱坞的体系非常重视剧本,重视编剧,海外预售也重视剧本,23的大导出身编剧。当然了,这指的是六大公司,在六大外,二三十家中型公司、5ooo多家小型公司在负责着电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