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第 21 章 巧工玫瑰紫 (第3页)

作者:女王不在家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孟砚青颔:“对,用刀刻出来的,所以——”

她没再说什么,就那么看着他。

北京蓝蹙眉,想了一番,之后恍然:“我明白了,这玉珑是商周时代祈雨所用的玉器,但是商周时代还没有铁器,他们没有铁器,又怎么用会刀子来刻呢!”

孟砚青笑了,颔:“是。”

要知道判断古玉器,不但要看玉质,看色泽,还要看做工,看手法,看形状尺度和纹饰是不是附和那个时代的制度风俗。

这玉器仿造得自然是巧,但到底露了破绽,应该是民国仿吧。

那北京蓝听着这话,盯着那玉器看了一番后,再望向孟砚青,已是敬佩至极:“女同志,可以请教下姓名吗?”

孟砚青有意结交,便说起自己姓名,自然只说广外孟家,不过也隐约提到广外孟家和昔日孟家的关系,谁知这北京蓝听了,却是意外不已。

对方忙提起自家,孟砚青这才知道,原来此人叫霍君宜,竟是济兴成霍家留在大6的支脉。

自小有些家学,工作后去了对外经济贸易部下属的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珠宝处,如今公司改革了,负责珠宝饰进出口业务。

孟砚青听着倒是很感兴趣,珠宝进出口公司是负责国内珠宝饰进出口的,像钻石珍珠黄金一类的进出口许可经营审批和配额全都在他们公司手中。

她将来也是想重振家业,做这一行的,少不了和珠宝进出口公司打交道。

不过一时也是好奇:“那这铺子又是怎么回事?”

按说他是珠宝进出口公司的,不至于要干这个行当自己开铺子。

霍君宜无奈笑道:“如今我们珠宝公司也要改革,还在顺义建了一家珠宝厂,不过样式方面实在是没什么想法,我们开会研究过,干脆大胆一些,由珠宝公司出资,在外面开设一个店铺,也趁机探究下市场行情,试试水。”

孟砚青:“哦,那试到什么了吗?”

霍君宜苦笑:“孟同志也看到了,完全无人问津,倒是有市场监管人员上门,盘问情况,还要收罚金。”

孟砚青听着,哑然失笑,这进出口珠宝公司竟然遇到了市场监管,也是大水冲龙王庙了。

不过按照她从书中得到的消息,珠宝行业目前还是一片空白,黄金行业也还处于政策变动期,现在便开始做这一行,为时尚早。

当下两个人倒是相谈甚欢,霍君宜这店铺反正也没什么人,干脆闭了门,带着孟砚青过去后院库房看个新鲜,却见一个戴了解放帽的中年人正在那里拾掇翠玉物件,各样玉器摆了一桌子,有戒面,簪环,烟嘴,别针,也有烟壶印章等。

孟砚青看了个大概,知道这应该是文物商店收上来的,他们会把一些有价值的配给进出口公司,也就是如今的进出口珠宝公司。

那解放帽见到孟砚青,顿时蹙眉,显然是不太待见。

霍君宜略介绍了,孟砚青知道,那解放帽姓胡,是珠宝公司的一位玉工,虽然是霍君宜的属下,但霍君宜对其很是敬重,是特意从顺义珠宝厂请过来帮忙的。

说话间,霍君宜给孟砚青沏茶,顺便给她介绍了这边的情景。

孟砚青这么看着时,却恰好看到桌上摆着的一件戒指,便多看了一眼。

那翠玉戒指满绿透亮,倒是好看,只是可惜,挖了底。

那胡工感觉到孟砚青的目光,看过来,顿时捕捉到了她眸底的遗憾。

他便不太乐意:“这戒子确实大了,但那是有缘由的,你年轻人懂什么!”

说完,便过去一旁忙活去了。

霍君宜见此,笑着解释道:“这是用的套钻方式,用扳指来改的,一个扳指改成两个戒指。”

其实孟砚青一看便明白那是扳指改的。

要知道清朝时候,国内皇室贵族都喜翡翠,慈禧太后尤其喜欢,所以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翡翠是大量进口的,北京城更是积累了不计其数的存货,那些翡翠活儿样式总会淘汰,不时兴了,派不上用场,比如清朝的翎管、佛头和扳指。

民国时候没人用那个,所以就得改,旧货新改后,才能卖个好价钱,所以过去珠宝老行当,全都是巧改的行家,慢慢地也改出花样心思来。

孟砚青祖上就是做这个的,她自然懂得其中诀窍。

于是她笑了下,道:“这个其实可惜了,挖了底,也卖不上价了,好好的翠料。”

那胡工听闻,顿时皱眉,起身看她一眼:“不然呢,那总比留着扳指强,这年头谁用扳指!”

孟砚青:“问题是你这戒子卖给谁?你自己愿意戴吗?”

胡工倔道:“好歹是个物件!”

霍君宜听这话,却是有些期待地看着孟砚青,笑道:“孟同志可是有什么法子?”

孟砚青:“办法倒是有一个,我且说来,你们试试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