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援明传 > 第51章 拦路大山

第51章 拦路大山 (第3页)

作者:不必尝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和“豹营”

各辖三个连,其中一个连骑兵,两个连步兵。

在民兵营中挑选骨干成员建立治安稽查大队,汉家军的统治区域自今日起由‘军事管理’进入了’治安管理‘。

经过陈明遇培训的法律人,带着工作小组进驻地方,让一切都有法可依。

俘虏的审判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卢传廷给出的指示是,劳改三年为最低下限,二十五年为最高上限,非罪大恶极者一律不判处死刑。

为什么最少叛三年,因为不等地方上足够稳定,实在不适宜将这些叛军释放。

可是这个消息被清兵俘虏知道后,被叛了三年的无一不喜极而泣,劳作三年而已,相比于这个时代的苦难而言,这完全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付出一些劳力便会不再挨饿,三年后还能恢复自由之身,表现好的还会安排工作,这样的好事上哪里去找。

将一切安排妥当,卢传廷离开了小顶山炼油厂。

西边那座大山依然挡住了视野,是绕开它吗?

不!

是去征服它。

马车轻晃,虽然车轮已经改造过,但依然很颠簸,让卢传廷不能安心的撰写各种教材。

空间中废弃的橡胶轮胎有很多,是用来当做船舶靠泊时,减少缓冲时使用的。

但没有轮毂和悬架的减震,即便轮胎能够充气,减震效果还是很差的。

加上路面的不平整,原本准备在路上完成中学教材的卢传廷,懊恼的丢下了笔。

顾炎武已经催了三次教材了,只是最近为了各种工厂,卢传廷实在抽不出时间。

他这一慢不要紧,顾炎武那边师资力量的培训,便陷入了停顿状态,但其实等教材印刷后,一边备课一边教学也是一样的,可能是教材吸引了学员,所以顾炎武才催得急了一些。

众学员商议后,将这种新式教育命名为“卢学”

并自称卢学门生。

对于这种剽窃的行为,卢传廷自然不会厚着个脸皮,拿来往自己头上安,所以将其改名为“新文化”

正默思间,马车停了下来。

白佳山在车旁报告。

“少帅,到歇龙谷了。”

下了马车的卢传廷四周观看,两条连绵的山脉各在两侧,中间一大片平地形成一个广阔的山谷。

两边的山脉一座叫青龙山,一座叫大龙山,歇龙谷也由此得名。

谷中小溪流水,树木高大,风物秀美,景色怡人。

一骑快马从远处疾驰而来,马上的骑士彪悍健壮,面庞黢黑却难掩英气。

很多工厂的选址也已经敲定,羊毛纺织厂是第一批投入建造的。

忙的满头大汗的卢传廷刚刚喘息一会,6康便把今日的军情送了过来。

一切进行都很顺利,得知了三叔安全的消息,卢传廷喜不自胜。

别人或许对柳如是不甚了解,但卢传廷不一样。

这位侠女,卢传廷当然是心中敬仰的。

心中一块大石算是落了地,至今汉家军从未打出过他那杆拉风的‘卢字大旗’,其原因便是为了保护被捕的三叔。

抬头望着西方,一座大山挡住了视野。

把连日来撰写的工厂建设清单交给6康,都是些关乎民生的工厂,且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

其中纺织厂有四种,麻布、棉布、羊毛、还有混纺。

糖厂、精盐厂、印刷厂、煤球厂、煤油灯厂、火柴厂、民用铁器厂等等。

将街镇各种配套的商店和销售也进行了指示。

比如纺织厂生产了布匹后,让裁缝集合在一起,以流水线的方式制成成衣销售,这将大大得避免资源的浪费。

而制衣厂是以外包的方式,交给老百姓自主经营,第一是为了提高就业,第二是为了促进私营产业的生成。

然后再收取小额的税,完成收取商税的过渡,解决明朝因为无法收取商税而面临的困境。

当然,下给老百姓的肯定不止制衣厂,一些不需要指导的产业也都交给了私企,比如蜡烛厂、砖瓦厂、煤炉厂等等。

销售也需在农村设点,争取下放到每个自然村。

这样做好处很明显,贴近百姓的生活,拉动内需,有了物资的补充,才会激人们的干劲,不然大家都是种地,只要能吃饱,没什么比较性,谁会拼死拼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