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 > 72 县试开始 艰难开局

72 县试开始 艰难开局 (第3页)

作者:轻云上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毕竟字体的好坏,决定着他能抄基本的启蒙书,还是科考的四书五经,亦或者不入流的话本子。

秋东也很自然的摆手:

“今日出门急,未曾带来。”

小二便领着秋东去角落的案几边儿上,恭敬道:

“还请老爷先写几个字,小的也好拿给掌柜瞧瞧。”

秋东落座,研磨,毛笔蘸满墨水,想起无数个抓耳挠腮替乌追糊弄课业的夜晚。

乌追以为他抓耳挠腮,是和他一样写不出来课业烦恼所致。

其实只有原主知道,那是绞尽脑汁想将一手好字写的和乌追一样狗爬,将一肚子的好文章糊弄成乌追的水平,愁的。

秋东很快写好了一篇,内容是非常简单的启蒙韵律,字体是科举统一要求的馆阁体,大小一致,字迹工整,打眼看去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

小二在书肆久了,自然能看出秋东这一手字肯定下过苦功夫,没有几年基本功写不出这般整洁干练。接过后说了声稍等,便消失在二楼拐角。

秋东在殿内随意闲逛,不得不说这年头读书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书肆卖的最普通的一套四书五经,五两银子起步。

最便宜的粗制毛头纸,一刀八百大钱,只能用作寻常练字之用,稍微勤快点的读书人一月至少五刀。

正经写文章得用质地细腻的宣纸,按照做工不同,价格是毛头纸的十倍乃至百倍不止。除此之外还有熟纸生纸,讲究起来能让小康之家头皮发麻。

此外所用的墨和笔,又是一笔让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开销。

996把自个儿摊成大字样儿贴在书皮上,忍不住叹气:

“前世还总有网络智商盆地在网上说什么——士农工商,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多高,商人地位多低之类的缺智言论,真该让他们亲自来古代感受一下。

不管是士农工商,还是耕读传家,人家的农指的从来都是地主阶级,家里良田无数,上厕所都有人伺候的那种,可不是靠租种地主家田地过日子的佃户,也不是苦哈哈被苛捐杂税压的直不起腰的普通农人。”

秋东轻笑,手指从书上轻轻划过,摸了996气哼哼的脑袋一下,表示他懂统的烦恼。

像乌家那样的人家,城外有几百亩良田,好些个庄子和铺子供给他们一家老小吃穿,但家里至今也只有乌追一个读书人。

这其中固然有封氏作怪的原因,但乌植无声放任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他养不起!

乌追一人读书的花销,就比乌植纳五房姨娘,养八个庶子,外加去外面喝花酒应酬的花销都多!

这年头读书可不光是在家闷头读就能行,读书也是有圈子的,没有惊人的才华足以突破圈层限定的话,那就老老实实按照潜规则走。

自个儿家里是什么样的成分,用什么样的笔墨纸砚,生活花销几许,大约就能结实相同等级的朋友,请教处于这个档次的先生。

想学问更精进一步,除了努力通过科考,就得拿钱开道,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那些真正的农家子能科举入仕,除了才高八斗心性坚韧外,也得运气加持。

秋东安抚996两句,转头见小二笑眯眯的拿了科考常用的四书五经一套,郑重的交给他。

“请老爷在此留下您的姓名和住址,以及约定的交书时间。”

原本抄书这活儿得有店家信得过的保人在中间做保才行,毕竟一本书在这年头可不便宜,若秋东拿回去不能按时归还,或是还的时候脏了,毁了,缺页,浸水,出现各种问题,都得依情况扣钱。

今儿还是掌柜看在秋东一手初具功底的馆阁体的份上才破例。即便破例,秋东还是要按照他拿回去的这套书市价的五分之一,留下押金。

所以真身无分文的话,连抄书这活儿都干不了,店家真怕穷到发疯的人拿了他的书去外面卖二手。

那对店家而言,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呢。

秋东买了两刀纸,一块墨,外加一支非常普通的鸡距笔,付了押金后,又花去小四两银子。

在人均五两银子过一年的奇州城,这笔花销真不是普通家庭能承担起的,当然这笔钱放在普通的乌家下人身上,也会让他们不堪重负。只不过秋东临走薅了一笔,才能让他这般奢侈。

拎着满满的收获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往不远处的天桥底下去。

那边儿有街头打把势卖艺的,有摆摊子卖字画的,有沿街叫卖糖葫芦的,热闹的紧。

秋东打算去那儿支个摊子,给人代写家书,勉强赚两个糊口钱。

这是他一早就想好的。

996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体验,但眼下有个唯一的问题:

“还缺张桌子!”

秋东朝四周打量一圈儿,发现墙角有家馄饨摊子生意寥落,老板干活儿无精打采,平地走路还差点儿摔跤,惹得客人大怒,双方争执一番,不欢而散。

他上前和老板商量,花了三个铜板,租对方的桌凳一天。

选一棵大树做依靠,桌椅一摆,齐活儿!

秋东将“代写书信”

的大字压在桌沿儿上,就埋头开始抄书。

头顶有树荫,耳边有轻风,四周是人间烟火,秋东很快沉浸其中,任是环境嘈杂,也无法让他动摇分毫。

直到听见有人试探性的喊他:

“书生郎,书生郎!”

秋东缓缓停笔,抬头一瞧,这不是馄饨摊的老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