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翰州城盛况 (第1页)

作者:九月风晨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许久没有如此热闹的翰州城内人头攒动,韦氏、陈氏等商行也下了不少功夫,将养的一些士子高手都派了过来。

商行养士子不是什么稀奇事,落魄士子进入商行后,有商行的财力支持,再寻找个朝堂上的官员拜师,或者推荐去国子监,也就成功进入了官场。

入了官场后这些士子自然对商行感恩,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反哺,对商行的展也会越来越好,朝廷有任何风吹草动,商人们都是第一个得到消息的。

像陈氏、韦氏这种大商行,豢养的士子更多,并不是每一个士子都能成为朝廷高官的,有的下放去为地方官,最后实在没地方去的,就留在商行中,要么教书要么做管账先生。

科举是从太祖一朝开始的,只是有关中世家从中作梗,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三年才开一科,参考的士子并不多,以至于后来,太祖下旨改成了五年一次。

先皇继位后,对科举的重视更在太祖之上,迁都洛城本就是为了摆脱关中世家的控制,科举恢复成了三年一科,陈致远也就是在科举中脱颖而出的代表。

这种情况商行是乐意看到的,不少商行都在各地开设私塾,需知朝廷中官员的数目也决定一个商行的实力。

普通人看不穿局势,但这些读书人中有不少眼光独到的,自从杨韶华下旨上官长鸿为王夫后,就已经对这位新君不抱有希望了。

反而是地处北方的武王府,做出的每件事都是震古烁今,尤其是拿下百济,先皇未能完成的伟业,在武王府手中完成。

给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翰州城的招贤会才开始,之所以不说是科举,按照房玄龄的意思,科举是朝廷所用,用招贤会比较合适,读书人对逾越之事多有反感。

这是最先签到的人物,只有房玄龄一人,初唐时的杰出宰相,在武王府的文臣武将中,徐茂公更多的还是谋士,真正的统筹大才,还是需要房玄龄这种。

房玄龄如今是被武王杨凌封为翰州巡守使,巡守使是一州的文官之,只是大烈立国不久,重武轻文,各州的都护就将巡守使的活也干了。

有了房玄龄的到来,翰州不过是一州之地,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整个翰州也在缓缓的恢复生机。

“王爷,这次招贤会的考题还请王爷赐下!”

房玄龄接了李靖文考的活,李靖则负责武考。

“考题,就以天下局势为题,我们武王府如何入局!”

杨凌想了想说道。

这个问题杨凌也曾与房玄龄、徐茂公、李靖等人的推演过,杨凌想借此机会,来看看天下士子成色。

“是,王爷!”

“对了,茂公,士子们参考后,也要查查他们的底细,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你也要查清楚。”

“遵命,王爷!”

“王爷这次报名的士子多达千人,不仅云州、翰州,就连凉州、冀州、燕州等地也有人来,远远过了我们预期,只是这其中有不少人都是滥竽充数的,王府提供食宿,骗吃骗喝的不少,根本没读几天书。”

“这点银子还是要出的,就当是养了他们几天,也好为我们做做宣传了。”

杨领笑着说道。

“王爷,武考这边臣有意增加了策论,除了武力外,还会对行军布阵有所考量!”

李靖说道。

“药师思虑得很周全,武考之事就拜托药师了,武考时,本王会亲自去看看的。”

“有王爷亲临,臣代武考的学子们谢过王爷。”

翰州韦氏商行的客栈中,随着招贤会的临近,早已是人满为患,以往朝廷科举,都是士子们自行解决食宿,如今武王府一力承担了下来,光是这一笔支出,就要数万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