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页 (第1页)

作者:菖蒲君君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听到了姜烟的回答后,却没有做出自己的答复。

只是看着港口,面上露出自信的笑意。

从永乐三年出发,一直到永乐十九年。

郑和六次远航,意气风发。

在东南亚一带,至今都有许多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可一切的风光,在郑和第六次返航回到大明后,便尽数消失。

多年的航海,尽管促进了大明的出口量,财政收入补充。但郑和的远航,主旨并不在贸易,而是在“赏赐”

姜烟看着郑和被官员们风光迎回,但紧接着刚才还对他露出笑意的官员们,就在朝堂不断上奏。

船队每次带走的财宝无数,可带回来的“朝贡”

价值却远远不及。

喧闹的朝堂上,站在末端的郑和在这一刻,从风光的航海使臣,变成了众矢之的。

那些文官们不敢指责皇帝,便将所有的责难都指向了郑和。

郑和始终沉默,就站在那里。

不曾为自己辩解过只言片语,只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这一次的返航,最终带给郑和的,是长达十年的落寞。

随着朱棣的驾崩,属于郑和的时代也跟着一并落幕。

这十年里,他不被仁宗所喜。又碍于郑和是先帝亲信,将他派去南京。

郑和一身轻装登船,前往南京。

同样是站在船头。

姜烟上一次见到他这模样的时候,还站在巨大的宝船上。

这一次,却在一艘连船队中的粮船都比不上的小舟里。

已经五十出头的郑和在十几年的海航中,年轻时候俊朗的容颜不再。

只头发打理得平整,还能看见其中的银丝,而常年挂在腰间的那把剑,也早已被他放下。

感受到小船顺流而去,郑和喃喃:“江南闲煞老尚书。没想到,我也成了闲人一个。”

迁都北平后,南京尽管还有“陪都”

的名义,甚至还有一套完整的官员机构。

可被安排来南京的官员,大家都清楚。

只有被皇帝厌弃了的人,才会出现在这里。

姜烟提着裙子坐在他旁边。

两岸江潮起伏,这只小船远不如宝船来得舒服。

只是不等姜烟回答,郑和自顾自道:“是我庸人自扰了。”

他苦笑,眼底却逐渐释怀。

一朝天子一朝臣。

既然如此,就当他的闲人好了。

可他也没当上闲人。

十年后,宣宗继位,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这一次,郑和拒绝姜烟上船。

他只是在船头对着姜烟招手挥别,像是在与相识多年的老友做最后的告别。

卸下多年的长剑再次系在腰间。

他站在船头,一如从前抽出长剑,声音依旧洪亮有力。

随着一声“出发”

,雄伟的宝船带着六旬的郑和再次起航。

而这位真正的海洋之子,最终在第七次的航行返航途中离世。

姜烟就站在港口,看着船队返航。

这一次,他魂归大海,与游鱼为伴,乘浪远去。

宝船上再也没有那个持剑立于船头的身影。

姜烟站在船边,也等不到那个熟悉的人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