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 (第1页)

作者:易中天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吴军却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陆逊。陆逊跟孙权一样,也是一个非常沉得住气的人。他很清楚,刘备来者不善锐气正旺,又凭借高地据守险要,因此必须避其锋芒打持久战。只要把蜀军拖成疲劳之师,就能静观其变以求一逞。

陆逊的估计完全不错。来势汹汹的蜀军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线,只能驻扎在夷陵到猇亭数百里的崇山峻岭间。这是陆逊主动让给刘备的,却未必是什么福地。

刘备当然不会坐等。可惜,尽管他一再挑衅,陆逊却稳坐钓台拒不应战。一连几个月找不到决战机会的蜀军情绪低落,再加上运输困难,给养不足,天气渐热,他们的人心越来越涣散,实际上已成强弩之末。

这时陆逊宣布,反攻的时机到了。

就在吴军士气高涨之时,刘备的破绽也暴露无遗。他到达猇亭前线后,放弃了水陆并进的有利条件,反而命令水军上岸,立营数十屯,绵延七百里。远在洛阳的曹丕得到消息后立即断定:我看孙权的捷报就要来了。40

陆逊用的,则是赤壁之战中的老办法。他命令先头部队的士兵每人都带一把茅草,到了刘备的军营就放火,同时进行猛攻。一旦火势形成,诸军同时出击。

这一办法果然奏效。在陆逊的号令下,吴军主力齐集猇亭大战刘备,连拔蜀军四十余营。刘备猝不及防,焦头烂额仓皇出逃。蜀军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尸骸塞满长江漂流而下,再也回不了益州。41

陆逊一战告捷。

这是继官渡和赤壁之后第三次划时代的战争。官渡之战后,北部中国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战后,南部中国成了对抗的力量;夷陵之战后,曹魏固然过不了长江,孙吴和蜀汉也吞并不了对方。

三国鼎立,已成定局。

刘备的野心也画上了句号。他在闰六月兵败猇亭,八月退回巫县(今重庆巫山),之后驻跸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不久,刘备就染疾在身,回天无力。据说,他曾写信给陆逊,表示将要卷土重来。陆逊却坦诚地劝他不必送死,还是安心养伤为好。42

实际上刘备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有条不紊地安排后事。他把十七岁的长子刘禅(读如善)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为他选择了一位副手──尚书令李严。

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43

诸葛亮的时代开始了。

第五章武侯治蜀

诸葛亮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却跟曹操一样,成为最被后世误解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没人继承,脸上却被涂满了道德的油彩,变成圣坛上和舞台上面目全非的偶像。

刘备托孤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其实很微妙。

没错,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在赤壁之战中也不负厚望。他出使东吴,折冲樽俎,促成联盟,战胜曹操,与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战后的他却似乎退居二线。夺取益州,是庞统极力怂恿,并出谋划策;进攻汉中,是法正极力主张,并出生入死。所以庞统战死,刘备“言则流涕”

;法正病故,刘备“流涕累日”

。法正死后的待遇,甚至比关羽还高。1

庞统和法正,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

难怪赤壁战后整整十五年,我们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也难怪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诸葛亮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干脆一言不发。

诸葛亮保持着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刘备兵败猇亭之后,诸葛亮曾长叹一声说: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东征。就算东征,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啊!

2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诸葛亮并不赞成伐吴,却无法有效地阻止,因为刘备只听法正的。他对诸葛亮,不过相敬如宾。对法正,才是言听计从。法正不在了,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后诸葛亮”

问题是:何以如此?

因为理念发生了冲突。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诸葛亮是有理想的,这才放弃曹操、刘表和孙权,跟了当时一无所有甚至性命难保的刘备。

那么,刘备有没有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