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第1页)

作者:易中天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当然,他们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一统天下。

且看鲁肃的三部曲:第一步,巩固江东,与中原(曹操)、荆州(刘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适当的时候夺取荆州,进而占据整个长江流域,与北方分庭抗礼;第三步,称帝建国,谋求天下一统。

这就与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规划惊人地相似。换句话说,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

,也都需要“南方对抗北方”

。只不过鲁肃说的三家,是曹操、孙权、刘表;诸葛亮说的,则是曹操、孙权、刘备。

然而鼎立的三足是一样的,即中原、江东与荆州。荆州在刘表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表。荆州在刘备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备。事实上,后来鲁肃和孙权也做了调整:刘表换成了刘备,对峙也变成了联合。

联合也是鲁肃促成的。

刘表病故后,政治上极为敏感的鲁肃立即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便以吊唁的名义出使荆州。走到江陵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又立即北上与刘备相会于当阳长坂。

对于狼狈不堪的刘备来说,鲁肃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活神仙。因此,当鲁肃提出联盟建议时,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有任何异议。于是鲁肃陪同刘备一行到了夏口,后来又进一步东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州樊港入江处)。

然而孙权却犹豫了。

孙权犹豫,是因为有一笔账不太好算:不帮刘备,荆州就是曹操的;帮助刘备,荆州就是刘备的。两个都不帮,荆州仍然不可能变成自己的,弄不好那战火反倒会烧到家门口来。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这实在不好决策。

那么,孙权后来为什么又决定联合刘备?

因为问题变了,不再是要不要帮助刘备,而是要不要投降曹操。孙权的情报部门得到消息,曹操拿下刘备以后还要进军江东。另一条未必可靠的史料则宣称,曹操还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23

孙权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征求意见,结果上上下下一片降曹论调。他们说,曹操托名汉相,似虎如狼,挟天子以征四方,岂能对抗?何况他拿下荆州占领江陵以后,就连长江天险也与我共有。不如投降。24

只有鲁肃一言不发。

孙权无奈,起身上厕所,鲁肃也跟着追到檐下。孙权立即意识到鲁肃有极其重要的悄悄话要说,便拉着他的手问:爱卿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鲁肃说:是的。投降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是谁。比如我鲁肃,是可以的;将军您,就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鲁肃投降以后,可以一步一步升上去,当个郡守、州牧总不成问题。将军如果投降曹操,又能到哪里去呢?

这当然是悄悄话,然而说到孙权心坎上了。实际上孙权对鲁肃那个“隆中对”

是很以为然的。他也很清楚,只有联刘抗曹,才可能现在保全江东,将来南面称孤,最后克成帝业,投降曹操则绝无出路。

于是孙权叹息说:他们的议论很是让人失望,只有爱卿与我想法相同,这是上天以爱卿赐我啊!

不降曹,就只有联刘,这叫别无选择。

联刘抗曹,已是箭在弦上。

但,打不赢怎么办?

鲁肃没说,孙权也没问。因为战败的结果跟投降没什么两样,却光荣得多。至少对于孙权,是如此。

那么,孙权可以拍板了吗?

不能。因为他还有话要问两个人。

这两个人,就是诸葛亮和周瑜。

孙权拍板

与鲁肃谈话之后,孙权接见了诸葛亮。25

奇怪!

孙权不是已经拿定主意联刘抗曹了吗?为什么还要再听诸葛亮的?因为他谨慎。他必须弄清楚刘备有多少实力,又有多大的决心。因此两人见面时,孙权完全是脑子里一片空白的样子。

诸葛亮的开场白却堪称经典: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26

这话精彩!

表面上看,诸葛亮不过描述了局势,回顾了历史,但三言两语之中却暗藏玄机。比方说,无论已消灭的袁绍、袁术、吕布,仍割据的刘璋、张鲁、马超,都只字不提,似乎并起逐鹿的只有三家。

次序也有文章:先孙权,再刘备,最后曹操。其实曹操起兵时,孙权和刘备还不知在哪里。何况曹操拥有半个中国数十万大军,孙权也有江东六郡十万精兵,刘备则加上刘琦也只有两万人马,又岂能“并争天下”

不过这种说法,孙权方面是爱听的;而“与曹操并争天下”

云云,则又向孙权暗示了谁是你的朋友,谁是你的敌人。陈述尚未开始,阵营已然分明。

至于刘备的败落和困境,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那么,刘备为什么没有用武之地?因为曹操平定中原,攻破荆州,威震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