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 (第1页)

作者:易中天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董昭又帮了曹操一把。他建议曹操将皇上转移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今河南许昌),借口则是洛阳无粮,要就食于鲁阳。鲁阳(今河南鲁山)距许县不过咫尺,离杨奉所在的梁县(今河南汝州)也不算远,暗度陈仓并不难,杨奉也不会怀疑。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就把皇帝弄到了许县。

这下子杨奉才发现上当受骗。他想跟曹操算账,曹操却抄了他的老窝。被历史抛弃的杨奉走投无路,只好跟他的同伙去投奔袁术,后来被刘备谋杀。8

暂时住进曹操行辕的皇帝却非常满意。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细心,很像一个管家的样子。他在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时候,采取的竟是“归还公物”

的方式。曹操说: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现在陛下起居不便,理应归还。9

曹操的这份细心不能不让皇帝感动。感动之余,皇帝也庆幸自己有了这样一个忠臣,甚至庆幸上天赐给他这样一个救星。他不用再流离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货在军阀们的手上被倒卖,不用担心害怕随时会被废黜,被杀害。他有了一个保护神,可以过点安生日子了。

于是天子下诏,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武平侯是县侯,比原来那个只是亭侯的费亭侯高了两级。更重要的是,大将军是武帝以来大汉王朝的最高实权职务,从卫青到王莽,再到后来的梁冀、何进,都是大将军。10

这下子,曹操完成了“奉天子”

的全部程序,获得了从前没有的崇高地位,他可以号令天下了吗?

不能,因为袁绍不愿意。

曹袁之别

袁绍怒不可遏。

曹操当了大将军以后,袁绍被任命为太尉。袁绍马上就跳了起来,因为太尉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气哼哼地说,曹操早就死过好几回了,每次都是我救了他。这家伙如此忘恩负义,难道还想“挟天子以令我”

吗?11

这大约就是所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起因,也是证据:献帝便是他挟持的天子,袁绍则是他企图号令的诸侯。可惜曹操并不承认。无论他或他的谋士,都没有说过这句话,也没有使用过“挟天子”

的提法。

曹操方面的说法是什么?

奉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天下。12

挟天子与奉天子,有区别吗?

当然有,而且是本质区别。奉是尊奉和维护,挟是挟持和利用;“令不臣”

是要地方服从中央,“令诸侯”

是要别人服从自己。前者是纲领,后者是策略;前者要实现国家统一,后者要实现个人野心,岂可同日而语?

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说的?

别人说曹操的。比如诸葛亮,就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

;孙权集团的人,也说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

。作为政治对手,他们都知道“挟天子”

是不道德的,因此毫不犹豫地给曹操戴上了这顶帽子。13

其实此话的最早版本,来自袁绍的谋士沮授(沮读如居)和田丰。沮授的说法,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田丰的说法,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这是他们对袁绍的建议。14

两人使用的词,也都是“挟”

看来,袁绍集团几乎从一开始就境界不高。相反,曹操这边则不但有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还有荀彧的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致英俊。荀彧说,有此大顺、大略和大德,就堂堂正正,气壮山河,无往而不胜。15

显然,荀彧着眼于义,沮授着眼于利。荀彧始终紧扣一个主题:捍卫现任皇帝就是维护国家统一,这是“大义”

。沮授则反复强调一个策略:掌握现任皇帝就能拥有政治资本,这是“大利”

格调和品位,高下立判。

谋士的格调就是东家的品位。沮授晓之以利,说明袁绍重利;荀彧晓之以义,说明曹操重义。至少在那时,曹操是重义的,或装作重义的样子。

不过,任何说法和决策都是双刃剑。毛玠和荀彧设定的政治正确和正义旗帜,给曹操戴上了高帽子,也套上了紧箍咒,使他终其一生都不敢悍然称帝。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曹操在野心膨胀时对他们产生了怨恨。荀彧被逼自杀,毛玠也下了大狱,差一点死掉。

这当然是后话,现在再看沮授。

沮授是袁绍从韩馥手里骗得冀州之后,顺便接收的谋士之一。他投靠袁绍后,两人有过一次谈话。正如毛玠的谈话是“曹操版”

的《隆中对》,沮授的谈话也可以算作“袁绍版”

的,而且说得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