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 (第1页)

作者:溪畔茶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嗯。”

苏长越伸手拿回,揣回怀里。

珠华:“……”

都、都不客气一下?你退的时候明明那么干脆啊少年!

苏长越自然明了她的未言之意,这次一双眼睛整个弯起了:“因为我后悔了,珠儿。”

☆、第62章

珠华轻哼一声:“这会儿我又不是‘叶姑娘’了?”

她先前没说,可不表示她没注意到这个差别。

苏长越不语,眼中闪过一点笑意,然后双手抬起合于胸前,拱手一礼。

这认错态度太端正,珠华大为满意,再没得挑剔,欣然接受了这个套路,不过同时注意到他的手:“——不行,我还是给你找点药。”

她坚持着进内室找到药膏,又喊隔壁的玉兰打了小半盆温水来,候到苏长越简单把伤口处理好,才正式分宾主坐下,换上新茶,开始谈话。

珠华先问了问苏家如今的景况,张推官虽也打听了点,不一定有苏长越本人知道的清楚准确,不过几句问过,倒是出入不大。

苏家现余下的除了苏长越和两个妹妹外,还有一个孙姨娘,苏家在安陆老家有旧居,他们返乡后就住回了老房子里。老家尚有几门亲戚,亲戚们虽因分隔两地,来往不便有些疏远了,不过人都还不坏,在苏父苏母的安葬及苏长越兄妹三人的落居上都帮了把手,苏婉初到安陆水土不服,病了一场,亲戚们也帮着介绍了好的大夫;如今熬过了最起初那一段兵荒马乱的多事期,差不多已安定了下来,苏长越也才抽出了空,把妹妹们托给孙姨娘照管,然后独自赶了过来。

“你妹妹现在还好吧?”

珠华问。

想一想也是惨,这俩年纪都比她小,一下都变孤儿了,万幸上面还有个哥哥撑着,不然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

苏长越点一点头:“喝了两剂药就好了。”

他沉默片刻,又道,“只是心里还有些缓不过来,娟儿虽然没病,也是一样,两个丫头以前能闹腾得很,现在对面坐着,有时半天都没有一句话。”

这就不是看大夫能解决的事了,此时也没有心理医生这个分类。珠华只能安慰他:“你回去多陪陪她们,过一阵会好的。”

苏长越低低“嗯”

了一声,父母在时,他主要的任务是读书,间或出门能给妹妹带个糖人风筝之类的就算好哥哥了,并不实际接触怎么养孩子,如今父母皆去,这个担子一下全落到他身上,虽还有个孙姨娘,然而她不过一个内宅妇人,又是妾,出门做客的机会都少,见识十分有限,给管个衣食还行,再说别的,就说不上了。

“我以后会小心行事的。”

他有点没头绪地冒出一句。

仇不能不报,但他会尽己所能,不让亲眷再落入如此境地。

珠华听懂了,她做好决定之后其实就没再多想这件事了——因为她已经想得很清楚,苏长越要先守完三年重孝,然后再举人、进士一步步去考,乡试三年才一次,一次不中就得再等三年,而这一关过去,下一步的会试在乡试的隔年,假如在考完举人后紧接着的这一步没有迈过去的话,等待下一次会试又是个三年,这还是不把万阁老那边的阻力计算在内,纯以正常步骤衡量出来的结果。

总之,就是很耗时间。很可能不知不觉就滑过去了十年——这不是她看轻苏长越的读书能力,而是科举这件事,和学问当然有关系,但不是有绝对关系,珠华记得很清楚的明朝有一个倒霉蛋,后世给他下的评价是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这一串名头足以撂倒他同时代皇榜上的大多数进士英才,但不幸的是,这个倒霉蛋连考八次,考过不惑之年,却连个举人都没有中,最终潦倒而去。

——这位有大才的倒霉蛋姓徐,名渭,字文长。

而假使以这是个例不提的话,还有个现成的人选参照,她县令爹,二十五岁中的进士,已是很难得的贤才精英了,连郡王之女都加以青眼,且念念至今不忘。苏长越今年才十六,比照着县令爹这个难得的人才也是九年之后的事了。

所以,那么久之后的事,何必现在就开始烦恼呢?谁知道中间会发生些什么。

珠华就很淡定地说了一声:“好。”

反是苏长越微讶起来:“你一点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