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第1页)

秋嬛的眉轻轻蹙起,道:“事已至此,恐怕再难照先前的法子做了。母亲,我已想好了,等祖母与大姐姐出发了,咱们便驱车跟上去。我到底也是阮家的女儿,等到了京城,她总不能将我赶走。”

韩氏有些迟疑:“若要出远门,你父亲那,又得如何交代?”

秋嬛轻轻笑起来:“交给我便是。”

如何哄父亲高兴,她最擅长不过。这虽是无奈之下的下下策,可为了将来,也只能搏这一把了。

过了几日,便到了老夫人与静漪上京的日子。

这次上京,明面上是老夫人去旧友孟夫人家中做客,实则是为孙女静漪相看孟家的公子。此事,宝寿堂与桃苑的人皆心知肚明。

晨起不久,静漪坐在妆镜前,由芝兰为自己梳妆。

老夫人叮嘱过,此次上京,她必须好好打扮。为此,她特意将压箱底的头面首饰都翻了出来,尽数往身上套。

这些珠钗本就笨重,在发髻上堆堆叠叠,就愈让她觉得脖子发酸了。人还没出门,便已想躺下休息了。

“小姐,梳整得差不多了。”

芝兰说。

“嗯。”

静漪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发髻,触手是珠钗银箔的冷硬,又问芝兰,“秋嬛那里,可有把我的口信带到?”

“带到了的。”

芝兰答。一会儿,她不解地问,“大小姐这又是做什么呢?”

竟将自己与老夫人的沿途所经之处都告诉了三小姐。莫非,大小姐这是指望三小姐跟在后头,一同上京吗?

静漪轻慢地笑了起来。她望着镜中的自己,用指腹描摹着面颊的轮廓,慢悠悠地说:“秋嬛想随我一同去京城,那我就卖她个人情。”

说罢了,她从妆镜前站起,“可以了,咱们去祖母那儿吧。”

阮老夫人正在宝寿堂里候着静漪。

春日晴好,屋外头一阵烟光明媚。一丛柳枝从檐角边垂落,柔软地招展着。屋檐下的金鸟笼,映射着澹澹的池塘水光。一只翠羽鹦鹉,正困倦地停在金杆上小眠。

屋内,芳嬷嬷给老夫人满上了茶。伴着烫水注满的细响,深绿色的茶针轻慢地浮起来。瓷杯壁上,一片漾漾的碧色。

老夫人盯着面前的茶杯,一边伸手按眼窝,一边喃喃道:“阿芳,打从早上起,我的眼皮便跳个不停。我总觉得,今儿会碰上什么倒霉事……”

“老夫人,旁人的浑说,您可别放在心上。”

芳嬷嬷放下茶壶,小声地劝慰道,“眼皮子跳,那是您今日起身早的缘故,不必太在乎。”

“但愿如此吧。”

老夫人皱起了稀疏的眉。

昨天晚上发生的事儿,管家早早就来禀与她知道了。她活得比别人久,脑袋也精明得多,自然清楚这件事里头的门门道道——说什么杨柳盗窃,不过是有人想要往静漪身上泼污水。这污水泼不成,便只好拿杨柳撒气了。

至于那幕后人到底是谁,想也知道,是那对韩氏母女。

思及此处,老夫人心底颇为恨铁不成钢。

那韩氏怎会如此想不开呢?

她如今可是阮家的正头夫人。在整个阮家,无人能动摇其地位。从前的舒氏虽然常叫儿子挂念,可她到底没了这么多年,哪儿能和活人比?也不知道韩氏到底是怎么想的,竟三番两次和静漪过不去。

就在这时,侧门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丫鬟通传道:“老夫人,大小姐来了。”

帘子打起,伴着一阵轻浅香风,阮静漪踏了进来。浅浅日光照在她耳垂上,肌肤白得如轻薄的瓷片。那乌缎似的发髻间,斜簪嵌红宝的绞金钗,几只盈盈欲飞的蝴蝶自鬓边垂落,定睛一看,原是轻薄的银片所打,精妙无比。

“祖母,静漪来给您请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