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 章 武帝文治十三 (第2页)

科,所谓常科,顾名思义,那便是已经成为常制的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

这其中,又以孝廉为重中之重,原因无他,汉朝好歹顶着个“以孝治国”

的名头在呢。

茂才嘛,首倡者也是汉武帝,这是一种类似于如今的中央选调生的存在,起步通常就是千石之官。不过在西汉的时候,茂才还不能算是常设科目,要到东汉之时,才渐渐与孝廉并称。

而特科嘛,就是应国家特殊需要而增设的科目,这种扩招嘛,那当然是可遇而不可求了,简而言之,碰运气。

碰到像汉武帝这种比较热衷于开特科的呢,人数就会多一些。

而特科之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我们的贤良文学。

因为是招聘特殊人才以符合Boss的需求,所以是要接受boss直面的,也就是所谓之策问。

董仲舒与公孙弘皆属于此列,由董仲舒之天人三策引发的后续反应延续千年。

始皇帝忍不住在心中嘀咕。

什么叫汉武帝这种比较热衷于开特科的皇帝?

这世上还有他不热衷的吗?真是哪里有热闹,哪里就跑不了这个皇帝。

不过嘛……

东西如果有用,他大秦也不是不能纳为己用。

他大秦正是缺治国人才的时候呢,作业先抄上再说。

如果没能成功遴选上,也不要灰心。汉武帝为了自己的预备役备选项多多益善,也是非常重视后备力量的储备的。

汉武帝听取董仲舒意见设太学,既然是国立学校,那当然会有毕业考试。

毕业考试会根据你的成绩为你分科,如果你取得了甲科的优异成绩,那么恭喜你,你就会成为郎官,进皇宫当侍卫,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如果政府有需要,会拥有优先挑选权。

而如果你实力不足,只得了乙科,那就只能回乡先做一个小吏。

如果真的是个金子的话,还能够继续走察举之路。

也许是因为之前在天幕中已经对于这个汉武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所以汉初的官员听到这个考核方式的时候内心可以说,有点波澜,但不多。

想都不用想,太学生里肯定不止是有他们这些高官显贵之后,不然怎么还会有需要回乡当小吏的乙科?

那这些通过太学考试而成为郎官的人,比起自家那些难成大器的小辈,显然更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睐。

而且天幕之前说什么来着,这个汉武帝喜欢从小自己亲自培养?

那不得是结结实实的太学生最吃香?

汉武朝之前的皇帝们眼前均是一亮。

听起来挺好用的样子,抄了抄了。

而除了察举与太学这种寻常法子之外,汉武帝也留了一条“蹊径”

,那就是“诣阙上书”

没错,缇萦上书的那个诣阙上书。这原本是用来让蒙受冤屈的百姓越级上书伸冤的途径。

汉武

帝可能是想着,渠道开都开了,反正一份上书也是收,一百份上书也是收,那就再加个新功能吧。()

▌梨遥提醒您《开局给秦皇汉武恶补科学[直播]》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刘彻:???

他这么文明的人,怎么会扒别人的皮呢!

天幕你休要在这边信口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