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4 章 武帝文治十 (第2页)

那么该换掉的,反正不是这得来不易的土地,至于换掉谁呢?

那当然是换掉没本事的官员咯。

刘彻复盘了一下自己的逻辑,颇为满意地点了点头。

没毛病,正是如此。

这话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耳熟?耳熟就对了!

正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呢。之后的宋朝也经常拿这个理由出来挽尊。

什么“匈奴化外之地,得其地不可耕”

云云,正是出自宋人语录。

合着打下来的河西不是匈奴故地了是吧,塞外江南了解一下嘞。哦,不好意思,大怂的人恐怕连张掖门往哪边开都不知道吧。

原本对于自己的观点认同感很强,并且仍旧坚持得地无用的汉武朝许多官员:……

怎么办,谁懂啊,一听到这个观点跟那什么宋朝人的观点十分近似,就突然嫌弃了起来呢。

匈奴之地怎么可能无用呢?

这话简直是污蔑!

他们可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无论之前他们是怎么想的,但是听罢这段话,他们不约而同地为自己找补。

他们这句话的重点主要在前半句,主要是劳民伤财,嗯,一定是。他们之前必须是这个意思,确信。

对于这种观点,深耕西南夷,并且拥有过切身感受的司马相如当然拥有不一样的感触。而大文豪的感触,那就是不一样。

感谢司马迁,出于对这位同时代大文豪文笔的喜爱,使得《司马相如传》因收录了其大部分文章原文而使这篇列传成为《史记》之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并且让我们也能一睹其风采,虽然睹得有那么亿点点痛苦。

哎,没文化,不识字是我的错,一定不是汉赋花里胡哨的错。

在《难蜀父老》这种政论文章之中,也是佳句频出。

比如后面被汉武帝引用到元封五年求贤诏的那句“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灵感来源有极大可能就是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所谓“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当然,也不排除有这是汉武帝本人的感慨被司马相如化用的可能。但谁叫史书中没写呢,没写那当然是谁先说的署名权归谁咯。

司马迁:……

一时之间竟然没能分辨出天幕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夸他。

司马相如

的文章写得好,他不收录下来多可惜啊!

刘彻:……

看到司马相如的文章脑子里有点灵感写诏书的时候用一用怎么了?

刘彻理直气壮。

怎么你们后世人连这都要拿出来调侃?

猪猪哼唧唧。

只是没想到啊,都过了两千多年了,你们后世人怎么还说连他们的汉赋都看不懂呢?

分明听天幕的意思,他们后世似乎都应该学富五车才对呀?

刘彻大为困惑。

不过这篇文章中最炸裂的还得是那句:“使疏逖不闭,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

翻译一下,意思就是使远方不再闭塞,使阻碍严重,昏昧阴暗的地方也能得见光明,消除用兵诛伐之事,远近一体,中外安宁,不是更加康乐吗?

虽然现在辛苦一点,但是我们是在构建大汉人类命运共同体呢!

赶紧支棱起来!

尽管很煞风景,但是看到那句“得耀乎光明”

,一时之间竟然有点人类灯塔大汉plus版的既视感。

哎呦,一定是我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