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 (第1页)

作者:雨落窗帘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到了粮站,何夏将自己要打玉米粉的要求跟粮站里上班的人说了,粮站里上班的同志疑惑地看了一眼何夏。

玉米这东西天天都有人来打成粉,但是还从来没有谁的要求像何夏这么多呢,特别是打粉前还要脱壳那一步,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过来都是没有这个要求的。

但这个要求也不是特别离谱的要求,看在何夏兄妹都长得好看的情况下,粮站的工作人员便没反对。

机器打粉就是比石磨推粉要快,不过十分钟的时间,何夏他们带来的玉米便被尽数打成了玉米粉,因为在打玉米粉之前还有脱壳的那一步。因此打完后的玉米粉比没脱壳的看起来要细腻许多。

何夏虽然觉得这玉米粉还不够细腻,但在现在这个大环境内,还是不要那么挑了。

何夏直接让何弘超将玉米粉拉回了家。

回到家后何夏洗了手便开始发面。

玉米面粉与普通面粉以3:1的比例混合,喝在嘴里不烫嘴的水中划开一颗糖精,再加入足量的酵母粉,用温水将面团和到光滑,放在灶台内发面。

灶台内部比较温暖,不到两个小时,玉米面团就被发成了蜂窝状的一大盆,何夏将面取出来揉搓。

做馒头是最简单的,面团揉好分成三个部分,搓成长条后切成一个成人拳头大小的样子,两只手握着分好的小面团在案板上转一转,一个圆形的大馒头便成型了。

锅里的水已经烧开了,将馒头放进篦子上蒸十五分钟玉米面馒头就做好了。

玉米面馒头黄橙橙的,何夏发面也发得很好,大大的,十分煊软。

因为何夏在和面时放了糖精,于是玉米面馒头便带着微弱的甜意,味道也很好,比起白面馒头,这样带着一点甜味的玉米面馒头更合时下人们的口味。

何夏觉得以前只知道用白面来做包子馒头的自己真的是一叶障目了。明明用玉米面来做馒头更加符合时下人们消费的特点,而且玉米面价格低廉,用来做馒头的利润可比用白面做出来的要大得多。

何夏觉得自己仿佛错过了一个亿!

何夏让何弘超送几个去给刘老师,何弘超在初中上学时就是在刘老师教的,听何夏说要给刘老师送馒头,何弘超有点不情愿。

何夏推着他出门:“我看着刘老师人挺好的,为人也不严厉,这笔生意能不能做成就看你了,快去。”

何弘超被何夏推出门,无奈只好往秦山中学去。

秦山中学不大,这个年头学校门口也没有保安,何弘超轻而易举地便进来学校。现在正在上课时间,整个学校里空无一人。

何弘超在教师办公室对面等了很久,一直到下课铃声响了,何弘超才见刘老师咯吱窝底下夹着一本教案回来。

秦山镇这个小地方WG对他们的发展远没有市区县城那么大,大家对老师还是很尊敬的,何弘超在刘老师手底下上学时便有些害怕他。

这会儿见着刘老师,何弘超深吸一口气便走了过去,刘老师见帮何夏送馒头的人是何弘超也有些意外。

“做包子卖的人是你姐啊?”

看面相,刘老师已经将何弘超跟何夏的关系猜了出来。

“是。”

在刘老师面前,何弘超特别乖。

刘老师点点头,洗了手拿了一个玉米面馒头放到嘴里吃。

在吃完一个馒头后,刘老师拿起桌子上的纸笔,带着何弘超去了何夏家,何夏让何弘超去将陆征能换回来。在陆征能的见证下,何夏跟刘老师签署了一份馒头供应协议。

刘老师走后,何夏将属于她的合同仔细收好。心里十分愉悦。

打从今天起,她也是有大客户的人了。

第50章

因为有大生意上门,何夏便起得很早,陆征能在她起来后也跟着起了床,何夏跟陆征能一边在厨房做事,一边商量着往后的发展。

昨天何夏回家跟彭文慧闲聊了一下,何弘超现在不上学也没活儿干,这在镇上住了一段时间回家,才刚刚回去,就被村里的张强叫了去。张强是万安村里有名的二流子,正事儿不干,不务正业的事儿倒是会一大堆。

最近他们正流行赌钱,窝点就在张强家后面的山上。村里不少年轻人都被他们拉了去。彭文慧对何弘超很是不放心。

如今何弘超也十八岁了,是个成年人了,这么不务正业在家确实不行。

“征能,你看我这摊子往后可能越做越大,你有时候跑车又常常不在家,到时候摊子大了我肯定忙不过来,我就想着能不能让咱们小超来帮我干活?在咱们家吃住,我每个月给他几块钱的零花钱。”

这也正是陆征能想要说的,经过张天平的事儿,陆征能对何夏跟陆奶奶很是不放心。

现在警察确实每天都在镇上巡逻,但也总有巡逻不到的时候,有个青壮年在家,那些小瘪三想做什么也得先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