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 (第1页)

作者:桃枝竹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林津连道了“是,是”

,又将周慕邦扯了起来,道:“方才似是不曾看清,您再起身我找找。”

又是无果,周慕邦被他再次按坐在席上。眼看着林津在他身周乱晃,吵吵闹闹的,周慕邦没法子,索性起身告退了。

阿银送了周慕邦出去,再次掩上房门,林津便坐在地上大喘气,“真累!”

林津多宝贝他那只笛子,岑季白是知道的,绝不可能随意落在某个地方。他不过是嫌周慕邦搅扰岑季白过久,故意来撵人罢了。

岑季白觉着他的三哥可爱得紧,半点没意识到林津这是逾矩。

岑季白已经成了夏王,太子卫率便自然成了郎中令。只是因林津养病,时不时还会有些难受的缘故,岑季白便不要林津履职,只让他好生休养。

不过他出行时林津仍是相跟在侧的,岑季白上午批阅奏章,林津备了茶水点心,一边自己用,一边递些与他。他们三餐也都在一处,只下午时林津午睡久些,醒来后仍是往书房来。岑季白搬到大夏殿理政,惯常歇在殿后的小寝,郎中令也在大夏殿一侧有相应的居所。

初时还回避着朝臣,后来林津研墨整理奏章,也不管有没有旁人在场。等朝臣散了,也同岑季白说些国事。岑季白想到前世的林津,接他到自己的寝殿后,因为实在不放心周夫人作怪,也是带着林津一处,在这间书房里,林津做着同样的事。

他知道周夫人不待见林津,但既然磋磨人到了冷宫里,周夫人还是不肯罢休,岑季白总不能再让她更苛待林津,便索性看护在身前。但那时候林津戴着面具,总是低着头,也不要岑季白看到他的脸。而这一世,林津取下面具,打量起岑季白来也是肆无忌惮的。那一世是夫妻,这一世是知交……确实是不同了。

四月初八,吉日良辰,岑季白除了孝服,着黑锦洒银纹的朝服,头戴冠冕,往太庙祭祖,祭天。

数百台阶相继踏在脚下,岑季白站在太庙中,看着历代夏王绣像,或精明或昏沉的一双双眼睛打量在他身上,这整庙的绣像仿佛都活了过来。

站在这样肃穆的庙堂中,很难不让人生出些激昂壮志来,岑季白却格外平静些。不知是不是因为他已是第二次参与这样仪式的缘故,或者,是因为这座庙堂太高。

高处冷寂、血是冷的,心也是冷的。前世他无措、举步维艰,这一世似乎平顺些,但后头的路仍旧坎坷。前世他有豪情,一心强盛夏国,落了个惨淡收场;这一世,他的豪情壮志,已经耗尽了。他只有一点复仇的私心,一点护住林津的私心。

要向虞国复仇,夏国必须强盛起来,要夏国强盛起来,他应该要做一个明君。就好像要吃饭饮水一般,这是必须要做理当要做的事情。因为这两者并不冲突,如果冲突了,岑季白无疑会选择复仇。

若以圣贤的规训来评价自己,岑季白无疑是失败的。修身,岑季白是自私狭隘的,他不孝;齐家,母亲是仇人,妻子惨死;治国,国破人亡;平天下,那更是想也没想过的事情。

岑季白一度认为他该是个无情无爱的死人,死过一次的人,尸山血海中回来的人。但面对林津的时候,他是有情绪的,有爱有渴望的。

当他一步一步站到高处,慢慢聚拢自己能够掌控的权力时,手中却仍觉着空乏,因他不曾得到想要的东西。复仇固然重要,却是比不上林津的。

林津身为郞中令,自然相跟在侧。但他并不用跪拜,而是戍卫一旁,留意着四周是否有可能出现变故。岑季白回头看了一眼,恰好撞上了林津望向这里的目光。

林津笑了笑,用眼神示意他太庙令正看着,岑季白便回过头去,继续肃穆着耹听太庙令祝祷。

如果他出口挽留,如果北境无事,如果林浔守好了西北……林津是可以留下来的吧,以执金吾将军的身份。

岑季白不介意将禁军交给林家,其实改朝换代的彻底革新,比起他束缚重重的改良,会更为彻底有效……岑季白心中暗暗笑了笑,他其实是很有昏君潜质的。

第57章番外二:微澜

风乍起,一池春水动微澜。人之年少,如拂面杨柳春风,如碧水粼粼斜照洒了碎金。

那当然是美好岁月,诗酒笙歌红楼醉晚,鲜衣怒马风花盈袖。

人生于富贵中,若非朽烂于繁华,便当志立于天下。唯大志不得消蚀,唯情怀不经秽染……我不记得是从哪里得来这话,但我一度深信于它。同窗醉别那一晚,潋滟川上摇摇曳曳,是我们的一只小船,轻荡在秾丽晚风中。而繁华的陵阳城却在朽烂,这让人心痛。

在这样的朝政中,似乎为官为学,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了。但若是做了未来夏王的先生,明之以家国,授之以礼义,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你这人最是别出心裁,”

好友颜恪把玩着碧玉杯,与众同窗道:“那我等便待宋先生功成之日,为你这帝师庆贺了。”

各自饮下杯中圆圆明月,大笑而归。

夏王三位王子中,哪一位是未来的国主,实难揣测,不过总归是这三人里选一个了。昔日太学学官,后来多为身为学生的夏王重用,我家里长兄无才,父亲便寄希望于我,希望我能撑起宋家门楣。但我觉着,做一个太学博士,倘若真能教出一位好国主,挽危途狂澜,也该是件十分有趣的事。

少年太得意,总是爱做梦的。

初入太学那一日,是元月十六,开年大朝那一天。我到得很早,那时候天色熹微,学宫中灯火寂寂,只有几盏灯笼,簇拥着一个华服幼童。宫宴上见过几回,这是夏王的三子,王子季白。说起来,今日也该是他入太学的第一天,昨日刚过了五岁生辰。

那孩子满眼藏不住的兴奋期冀。

这可真是古怪,我不太记得自己初入族学是个什么模样,但族中子弟,大清早要去上学时,哪个不是家仆三唤五唤,好说歹说劝起来的?这位小殿下来得这样早,又是这样开怀,确然是有趣了。

我便走去问他:“小殿下何故心喜呢?”

那小孩眨了眨亮晶晶的眼睛,回答我:“习文学武,可以安邦定国,可以解天下忧患。是以季白心喜。”

我得了这样的回话,忽然觉得上古那些贤明的君主原来并不是传说,真有人是少年立志,生而为国的。于是心情激荡起来,兴奋地拍了这小殿下肩头一把,赞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