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上朝 (第3页)

作者:顾四木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李淳风忽然转头对她似笑似叹息说了一句:“师父陪你走到这里,也很欢喜。”

若是他们收的是个世家出身的男弟子,哪怕资质不如,只循规蹈矩,只怕早五年就站在这里了。

不过好在,她一路行来,虽是慢了些,但终于走到了这里。

*

姜沃落后于师父半步,一起走入太极殿的大门。

只见里面是个宽阔的能容纳上千人站立的广场。

大朝会时,官员们都按序站在这广场上,最里头的殿中地方有限,除了皇帝高坐外,也只有太子、诸位宰辅、爵臣以及在京的亲王能在里头了。

姜沃跟着李淳风走向太史局官员所立之处。

一路自然免不了遇到相熟之人,需要寒暄问好,也少不了经受旁人的打量目光——

将作监、司农寺、太常寺这些署衙里,跟她已经熟络的官员们,对于她出现在大朝会上很自然,甚至还都主动跟她寒暄几句。不过,就连跟她没怎么打过交道的署衙官员,也顶多隐蔽地打量她几眼,或是避开免了寒暄尴尬,或是私下议论两句,倒没有人公开露出什么反对之意。

姜沃想,这便是潜移默化吧。

这些年,从文成公主和亲事起,到司农寺棉花的种植、凌烟阁的起建址与吉日的测算、再到最近的‘听诊器’……

对朝臣们来说,在听多了名后,再亲眼见到这位太史丞走到朝上,就没那么多惊讶了。

更何况,不知有多少勋贵朝臣,来太史局为自家请过吉期。

便是不请姜沃算,最后出具的文书也需要她来盖太史局公印——李淳风举贤不避亲,在他忙于观星,白日懒得料理太史局的事务时,理所当然的把公印交给了自己徒弟,让她负责把关太史局的测算公务,而不是另一位资历更老的太史丞。

用他的话说:要是资历有用,他跟袁天罡就不用蹉跎多年,最后收了这么个小徒弟了。

确实,朝臣们也得认同这个观点:只看皇帝吩咐太史局做事,也都点名到姜太史丞,就可知在太史局这种部门,资历实在是比不过资质的。

皇帝都这样选择,其余有脸面的朝臣,自然也都会直接请姜沃来算吉期。尤其是长孙无忌,家中儿孙们婚事的六礼都直接委托姜沃来算。

于是几年太史丞做下来,姜沃已经跟大半朝臣,直接或者间门接打过交道。

人情往来就是如此,你来,我往。

但凡牵扯过一点事端,便是一份香火情。

那些请姜沃算过吉期的朝臣,那些太史局出具的文书上,有姜沃审过敲过公印的人难道还好意思再板起脸来说什么,女官不能参加大朝会?

那之后可也得硬气起来,保证你一个家族,没有一点儿需要人家太史局敲章的事儿。

是人情往来,更是权力。

姜沃就这么自然的站到了朝臣的队伍里,前面就是师父李淳风的背影。

她按规矩垂手安静站着,只用余光打量了下这太极殿外的广场上,站满了乌压压的官员。

姜沃就站在这大片队伍的中后方,看起来与周围每一个官员,并无不同。

夏日的太阳,很快升的很高,悬于天际,明灿灿照过大殿。

*

农历七月末,盛暑退去大半。

皇帝忽然下旨由太子监国,他本人则离了九成宫,亲去巡看幽州兵士。

姜沃边算二凤皇帝出巡的吉日,边在心里感慨:幽州啊,这是她前世去过为数不多的城市之一了。

此时幽州,即后世北京。

近来皇帝忽然调了两府兵力到幽州,此时又去亲巡,大概又要有大动作。

不过,对九成宫的嫔妃宫人们来说,并不太在乎圣人是为什么出巡幽州,只知道,圣人会有两三个月不在!

九成宫原本就是行宫,人口少规矩松,皇帝再一出巡,空气里就更加飘满了自由的味道。

只是今年有废立太子事,圣人心情难测,宫中留下来的后妃就不好大摆宴席,流水似的看歌舞百戏取乐,闹得动静太大。

于是各位妃嫔均选择了比较低调但更刺激的娱乐方式:在宫里‘斗牌’‘斗棋’‘投壶’,不只玩儿,还会设局赌些彩头。这样玩乐动静不大,彼此一约能玩一日。

且说‘赌’这件事,之所以在后世被坚决禁绝,正是因为刺激,会让人欲罢不能。

果然,从韦贵妃开始‘投壶’赌斗开始,不过几日,宫中‘赌斗’事就蔚然成风。

上行下效,兼之圣驾不在宫中,许多宫人竟也就趁着值夜的时候开始赌斗起来。

以至于殿中省和宫正司不得不一起出动,很是清查了一批设赌局的宦官宫人。

当然,后宫娘娘们是管不住的,她们依旧在快乐设局。

姜沃还听刘司正说,好几个出嫁的公主,都常到九成宫来一起玩。

尤其是高阳公主这种夫妻俩一贯感情不好的,索性每日命公主府的人套了马车,进宫来玩,有时候不单输光了彩头,还把身上所有朱钗环佩都输完了才肯尽性离去,当然,也有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甚至需要向贵妃借两个宦官,才能把赢的一箱钱抬出宫去。

其风之盛,让姜沃都忍不住私下感慨了一句:什么澳门,那就是小九成宫啊。

*

这日姜沃刚回宫正司,陶姑姑就叫她过去:“你明儿忙不忙?若是不忙,能不能早回来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