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 (第1页)

作者:葡萄救我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能和华纳、欧文交情好的,大多都不是什么博学多才的学者,大家都半斤八两,仗着家里的余泽,过着不学无术的生活,文学水平着实一般,看书就是找个乐子。

而恰恰好,《保罗》这本书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通俗易懂不高深,还情节离奇爽点迭起,看着书里的男主保罗穿越后,一步一步的走上英国首富之路,这些人都不禁把自己代入了进去,好像自己也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似的。

这真是一本绝世好书啊!

只恨还没写完,保罗才刚成为大资本家,后面的故事书里还没写呢!

几个熬夜看完这本书的贵族公子,第二天起来后眼眶都是黑的,但精神却亢奋无比,《保罗》也从这时起,宛如展开了人传人的现象一般,暗地里在贵族公子们之间迅速流传起来。

之前欧文那件事做得着实不地道,私底下也大家也是看不惯他的,因此有关《保罗》的内容,大多数人都默契的对欧文保持了沉默,另外一小部分,则是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将欧文的“酒后醉言”

传到了华纳的耳朵里。

而另一件事,谢家大肆买书带来的影响,则是激起了这位伦敦最大书店的老板希尔,对这本西弗斯出版社新出版的小说的好奇。

说实话,因为西弗斯出版社一贯的名声,他们偏爱的书籍都是些古板老旧的说教,这导致希尔一听到这出版社的名字,就下意识的将这本《保罗穿越记》也归类到了这类严肃文学里。

如果不是有人一下子指定购买这本书的大手笔行为,他是决计不会翻看这本书一眼的。

但在怀着挑剔又好奇的心情,随意翻了几页这本书后,希尔的眼神一下子就认真了起来。

华纳的确是对这本小说寄予了厚望的,这导致这本小说虽然宣传不足,但在其他的翻译、排版、设计等方面,绝对是做到了这时代出版的最高规格。

本就已经在华夏的市场上,充分证明过吸引力的内容,再加上华纳毫不含糊的各种精心打造,导致几乎任何一个有眼光的人,只要翻开了这本书,大多都会被它牢牢吸引住目光。

希尔此时就是如此。

作为伦敦最大的书店的老板,他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这本小说的市场价值。

世纪之交正是各类通俗小说蓬勃发展的天堂时期,而这本小说,则无疑会在这个天堂里如鱼得水,引爆一场文化娱乐的高潮。

这个时代,剧院已经显露出了要退出主流的颓势,电影逐渐崛起,而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则还未到来,人们主流的娱乐方式,还是更加便宜的文字阅读。

在此之前,文字从未像现在一样普及过,因而无从谈起大规模的书籍文化传播;而在此之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太多太多的诸如游戏、电影、动漫等娱乐方式的出现,文字阅读已经不再是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

这是一个出版业从未有过的,以后也不会再有的黄金时代。

而陈知意拿出来的,可是在后世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无数新奇有趣的娱乐下,依然能牢牢占领着大片江山的男频爽文。

希尔看完这本小说后,几乎头皮发麻,想到这本小说的前景,他几乎是没等到天亮,就跑到了西弗斯出版社,等着他们开门后,态度强硬的重新谈了这本小说的分成和引进等合同。

闷声发大财,等到合同重新谈妥了之后,希尔才拖了人脉关系,在报纸上大肆的吹捧起了这本小说。

与此同时,伦敦的多家书

店,都不约而同的把《保罗穿越记》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同时加急多进了不少这本小说的库存。

艾尔斯是一家面包店的老板,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消遣。

去剧院看戏的花费他不是承担不起,但一周去个一次还好,多了就超出他的消费范围了,同理电影也是如此,而这时候又没有什么其他娱乐方式,所以小说慢慢就占据了他大多数的空闲时间。

他曾经在书店里看到过好几次这本《保罗穿越记》,本想翻翻这本新书,但一看到出版社的名字“西弗斯”

,他就没了翻看这本书的欲望。

西弗斯出版社的书,老读者们都知道没什么意思,指不定又是什么枯燥的陈词滥调。

但这次的这本小说,似乎有些不同的地方,艾尔斯看着报纸上,连续几天对这本书的吹捧,以及各大书店对这本书的力推,终究还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翻开了这本小说。

哪知道这一翻看之下,就宛如个雕塑一般,一个下午都立在了书店的书架前。

人竟然还能穿越回过去的时空?而且一个小小的公司职员,穿越之后还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就?

直到店员委婉的提醒他要打烊了,艾尔斯才如梦初醒,发觉时间竟已经过去了这么久。

真是好久没看到这么酣畅淋漓的小说了!

他匆匆掏钱买下整本书后,回家又继续翻看起来,哪知道看到最后一页,才发现这本书竟然还没写完!

看着最后一页的“敬请期待第二部”

,艾尔斯真的抓心挠肺的不得劲儿,后续呢?这个叫容与的作者是怎么回事?做人就不能努力一点,明天就出第二部吗?

和艾尔斯有着同样反应的不在少数,许多人都在看完第一部后,对后面的剧情期待不已,继在燕京市民中刮起一股狂潮后,伦敦市民也可以预见的,即将沦陷在《保罗》的魅力里。

而此时,虽然还不知道《保罗》会不会如同在东方席卷了整个华夏一般,将影响力从伦敦辐射到整个英国,但此时的西弗斯出版社,却已然感受到了《保罗》大卖的压力。

一大早,西弗斯出版社的主编刘易斯,就惊奇的发现他们出版社门外,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多了不少苦苦等待的人。

这其中还有好几个是他认识的熟人,伦敦几家书店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