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第52讲 (第1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舍利弗:这位尊者修的是眼识。他不用意识心分别,一眼看到就知道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有这种功夫。

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心见」,是直接以第七识一精之明而见,通过眼睛这种直觉,不用思维就能知道。舍利弗也是古佛再来,是示现释迦牟尼佛的上座弟子。如是受生,如恒河沙:恒河沙数的生生世世他都是修眼识。

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比如看到一个人,他当下就知道这个人无量百千万亿年来是什么情况。想都不用想,这些情况当下就现前,用直觉就看到,当然讲出来就变成意识心。但是他通过意识心来讲,并不是通过意识心来见,他一看就知道。他这也是一种禅定功夫。六祖讲,修这种功夫是上上等根机的人。所以舍利弗修这个法门呢,也是吃了很长时间的苦才修得。

可是《法华经》《楞严经》这个法门,下下下下等根机的人都能一步登天,你说这个法妙不妙?你说这个法到底是上等法,还是中等法,还是下等法?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舍利弗能够抓住当下。他本来已经带领一百个人在修行,他也有野心,想取代老梵志作为那些修行人的领袖。当明白了迦叶波传了佛陀的因缘法以后,他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当下放下我执,服从真理。当然,舍利弗也曾经碰到过马胜比丘并听其传了四句偈子,而当下证道。至于碰到马胜和迦叶波谁先谁后,这不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有些人非常执着自己修习的法门,非常执着自己的老师,非常执着自己的同修,他不愿意向外迈开半步来寻求真理,所以真理到他的面前却擦肩而过,这种人很可惜。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这里的「见觉明圆」一定是一心三藏,只有一心三藏圆融、圆满、圆通。「大无畏」也体现出一心三藏的功德妙用。禅宗不能生大无畏,他一切相都要破掉,一切相对于他们来讲都是有所畏。这个「大无畏」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自己。一切法都是我,谁怕谁啊?

为佛长子:因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往往代佛传法,教化众生。并不是说他是佛生下的儿子,而是讲他是佛的座和尚——除了佛,就是他能代佛做主。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法由佛传,人由法化,所以依此类推,是不是「从佛口生」啊?我们不是讲你从哪里来的?你不要讲妈妈肚子里来的,那妈妈肚子从哪里来的?妈妈的妈妈的……姥姥的姥姥的……肚子里,可不是耍贫嘴。成佛、成菩萨、做人、做鬼、做天、做牛、做马,都是「从法化生」。

这个法就是随心应量,就看你一天到晚心里怎么想,嘴巴怎么讲,手脚怎么动,由善业之法而化,形成这种因缘。那么来世如果投人道的话,借助于爸爸妈妈这个缘而现出来。是先有了你这个人才决定了借助于哪一个爸爸妈妈来现出你。到了第七层天以上,能自己变自己,不需要通过任何的途径。

「从法化生」,这个最大的法就是看心怎么想,一切的业都是由意业所支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吃饭、穿衣、走路,都在修行之中;他吃饭、穿衣再也不是为了贪、嗔、痴,他心里已经平衡,走路都是修行。不需要刻意地去想,他就是在修行。不想的时候就是无分别智,想的时候就是有分别智。无分别智跟分别智同时在成就你,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我舍利弗修的这个法门叫「心见」,眼睛一看到什么东西就能明白它的来龙去脉,这是无量劫以来所成的功夫。这个「光」就是智慧,在佛法里叫「成所作智」,也就是五种俱生意识转为成所作智。「光极知见」,这个知见就跟凡夫的那种眼识、耳识、鼻识是一样的道理。但开智慧的人,他已经知道了极点。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

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普贤菩萨:是专修耳识,与舍利弗眼识这个道理是不是一样的?他就专门用耳朵来听,注意,这个听不能加入意识心,一定是直觉。你只管听,听听听他心静到极点的时候,他一定会灵感爆。他们讲到底都是在修禅定,只要你认真修这个法就能明心见性。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普贤大行,一念而入无量法界。

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普贤行」集中体现在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先要知道诸佛是谁,是不是无量万法都是诸佛啊?注意,十大愿王是他成佛以后的大心。那么普贤在成佛之前他是修的耳识。这个十大愿王要知道,没有哪一个愿不是哪一个愿,要学会把十大愿王次第圆融。比如说,礼敬诸佛是不是忏悔业障呐?你把所有的众生都当成了佛,当下是不是把业障忏悔掉了?是不是赞叹如来啊?「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并没有说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的耳识。千万要搞清楚。你说修耳识,怎么文殊菩萨讲修耳识不行?

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这个「心闻」就是耳识,回到这个一精之明之上来,把耳朵当成一种摆设。怎么样心闻?跟前面讲舍利弗的眼识一样,他只要听到一个声音,就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而且什么事情都能听得明白。这是一种现量的功夫,先他要达到天耳的程度。

过去气功有一种修法,专门听静音。把这个手表就放在一米的地方能听到声音,听到以后再放到两米的地方,再放到三米的地方,就可以一步步地把耳朵可以听到很远的这种功能开出来。有的人是贴在地面上听,这是一种上路的功夫,慢慢地慢慢地听得就进入一种静音,慢慢地慢慢地就连静音都没有了,一片空白了。也就是意念集中一点的时候,虚空爆炸,明心见性。

实际上这里还是在讲修禅宗。禅宗能够明心见性,真实不虚,就是成功的比例极少极少极少。不是现在的那些所谓的禅宗,什么开了天眼、开了天耳,在那种境界里执着。现在修禅越修心越散,开了天眼以后就随着天眼到处跑了,是不是把心散了被境界所转?比如说耳朵听到有其它法界的声音跟我们讲话,作为修禅的人最忌讳,要充耳不闻,不管他怎么讲都不要理会。但圆教人就不必执着了,你来了我还给你对话,我还要度化你。我们在什么境界都是一真法界,我们是佛来佛度,魔来魔度,天来天度,鬼来鬼度。哪个在我面前也不要耍滑头,看你会不会讲一心三藏。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这是道交感应。他一念想就与普贤菩萨道交感应。「六牙象」是表六度万行,是普贤菩萨以各种方便法门来点化你。分身百千:有多少人想普贤行,普贤就化身多少分身。

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着相的人他认为见普贤菩萨非要骑着六牙象——当他见到这样的普贤的时候,最容易被歪魔邪道所利用。《楞严经》后面就有啊,过去世冤亲债主就可以示现三十二相在你眼睛里直转,把你引到邪道里去。但是你要知道诸佛菩萨在十法界处处都在现身说法。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现一个冤亲债主来害你、诽谤你、骗你,你不要以为那就是张居士、李和尚跟你过不去。这都是诸佛菩萨在挑拨离间,看你能不能经得起考验?因为这是在成就你的平等心,成就你的忍辱心,成就你的智慧啊!

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只要真心想学普贤行,你心就能定下来。谁记忆力不好的也能得到改善甚至变得更好。这是不是普贤菩萨给你摩顶啊?并不是普贤菩萨来不来的问题,是我们会不会安心,会不会用心的问题。其实普贤菩萨这是讲方便法,你想他来他会来;那你不想他,他来不来啊?他时时刻刻都跟我们在一起。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这个「本因」,根本之因还是在用心。用心通过耳朵、通过这个耳识表现出来,所以这时候的耳识已经不是凡夫的那种直觉耳识了,已经是智慧的化身。万法都要归到这一念心。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孙陀罗难陀:这位尊者是修鼻识,观鼻端白。孙陀罗难陀是佛的亲弟弟,同父异母。

从佛入道,虽具戒律:虽然能够严格地遵守戒律,在行为上不违反。于三摩地,心常散动:但心里还是乱的。所以小乘人持身戒,大乘人持心戒。后面为什么讲小乘戒不能成就啊?因为他是在形相上执着。未获无漏:他是王子出身,出家前的妻子又是全国最有名的美人,所以他们舍不得分开,是佛强迫他剃度,命令他出家。所以他心里乱,经常有种种的妄想。

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拘絺罗前面介绍过,是舍利弗的舅舅。拘絺罗因为是从外道转过来,也是辩才无碍。「观鼻端白」,把眼睛和意念就放在鼻端这个点。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世间法也是一样,你专心致志某一个事情,都会有所成就,特别忌讳的就是三心二意。

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三七日」不一定就是三七二十一天,它是代表一个圆满的过程。平时就这样看你能不能看到烟气啊?看不到。当看到烟气的时候,心已经由粗变得稍微细一点了,也算有点定力了,初步告成。

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通过观鼻端白把心往内收,由粗变细,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灵感。他对整个世间万法的认知已经起了质的变化。他知道除了这个长、宽、高三维世界,还有其它的无量的法界。心法不可思议。遍成虚净: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禅宗的境界,已经是出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起码在「闻所闻尽」的解根结到解觉结这个阶段。

犹如琉璃。烟相渐销:由无相到烟相,由烟相再到那个无光之光那种光相,这就是定力一步一步地转深,境界一步一步地殊胜。鼻息成白:注意这个「白」,不可以理解成是光。白色为万色之本。

心开漏尽:心量终于打开了。原来这个世界是这么的奇妙。诸出入息化为光明:不能理解为这个吸的气变成光明,不是的。它与我们的心态是相互对应的,连出入息都化成了光明,所以有没有哪一法不是光明啊?我们在讲经堂这里,极乐世界的菩萨也在这里,他们看的是黄金为地、七宝莲池,而我们看到既有庄严辉煌的一面,也有垃圾的一面。环境没有好坏,好坏的是我们的心。

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世尊授记他快证菩提了。像你这样的阿罗汉,快要成为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