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第33讲 (第1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阿难!

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只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阿难!

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阿难!

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是七大里的第六大,见大。将我们这个见性来会相归性。见性在这里叫「见觉」,是把前面的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这六根中的见性来笼统说为一个见大,也就是第七识。

见觉无知:这个「无知」不是没有知觉,它是没有分别心。怎么没有分别心呢?它是无念而分别的那种分别,它只是客观地显现。它不像六识那样分别,前面讲过了。五种俱生意识是一念分别,叫直觉,它能感觉到。到了意识心来讲,叫计度分别。那这个一念分别、计度分别,是不是都通过这个见觉见到才有啊?见觉在一念之间可以有128o万亿亿次的生灭,就像流疾不见,凡夫感觉不到。佛在这里又不便于把问题讲得太深,这是不是方便法?讲它无知,它却是一个灵体,怎么能叫无知?因色空有:实际上讲它是不是有知?它可以随缘显现,随缘妙用。

如汝今者,在只陀林,朝明夕昏:「只陀林」,是佛修行的道场。因旭日东升而一片光明,因夕阳下山而一片昏暗。设居中宵:「中宵」,是夜里十二点钟前后。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大家对此司空见惯。有月亮的时候叫白月,没有月亮的时候,像初一、三十,叫「黑月」。

则明暗等,因见分析:见觉随着这个明暗之缘而显现出它的那种分别性,这个分别性叫无念分别,也叫「无知」。要注意,讲无知不等于它没有这种灵性。不能讲它不知,是讲它不分别,或者是无念分别,但它必须知道。虽然知道,但它感觉不到什么刺激啊、光亮啊……它就没有不舒服的那种感觉。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注意,这里句法已经有了改变。见觉是因明暗而有?还是虚空而有?还是怎么样啊?

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如果我们这个见与暗是同一体的话,那么,它能不能见到明?「亡」,就是没有的意思。

必一于明,暗时当灭:按照逻辑推理,如果讲我们的见与明暗虚空是同一体的话,会造成什么错误的推理呢?与明一体,就不能见暗。与暗一体,就不能见明。但逻辑推理不能定案,最后用事实来讲话。在事实上,我们这个能见的见既能见明,也能见暗。

灭则云何见明见暗:如果与暗在一起的时候不能见明,见是不是灭了?那不能见明,是不是也就不应该见暗了?

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这里「若」是如此。那么根据这种情况来讲,「明暗殊」,就是说明来暗灭,暗来明灭,它是一种生灭法。「见无生灭」,我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我这个能见不能灭。注意,在这里,能见、能听、能闻、能嗅、能想,是不是一个意思?所以在这里要把这个「见」呢,统贯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见。「一云何成」,「一」,就是同的意思,你怎么能讲它是同一体啊?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这是按照世间法的逻辑推理,既然不同就是异嘛,那我们看这个异能不能成立。异的话,如果见离开了虚空,离开了明暗,它能不能显现这个见呐?所以前面是破和合,这里实际上是破不和合。所以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和合非不和合,离开明暗和虚空来谈见的话,就等于讲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这里这个「俱异」可以解释为离开、分开。「从何立见」,这个见从何谈起?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这是第三破,破「或同或异」。明和暗是相背的,你不能讲它「或同」。离开这三个东西,离开明、暗,离开虚空,「元无」,就没有见,你怎么讲「或异」呢?同不得,还又异不得。这就是讲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随缘而现,还又不是随缘而生,也就是非因缘非不因缘。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空」和「见」,大家想一想,有没有界限可分?没有。你能不能讲它是不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明和暗是生灭之法,有明无暗,有暗无明;而我们这个见性是不生灭之法。随明现明,随暗现暗,怎说不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这个是不是又在加码子了?你再给我细细地审查,微细地审查,详细地审查,审查审查再审查。从前面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到了最后的地、水、火、风、空、见、识,就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而且快到尾声,这是关键的时候。佛讲《法华经》《楞严经》的特点就是把我们的心由粗引导到细,再细,再细,再微微细。我们要随文入观,不要打妄想,集中精力,好好往细处观照。

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这里是列举几种常见的情况,从这个范畴里再来想一想,我们这个能见的见从哪里冒出来的?如是见精因何所出:其实谁也不能出。

见觉空顽:能见的见是我们的觉知、灵知,见有觉,是灵知。「空顽」,虚空及万类色法皆是个顽钝之体,它没有灵知。非和非合:不能将它们和合在一起。和也谈不上,合也谈不上,也谈不上谁生谁,也谈不上两个人合起来能生出见精,这是破和合破因缘之说。

不应见精,无从自出:根据上面种种的情况,在十法界里找不到见精的来龙去脉,可是它又灵明不昧,真实存在。所以这里反问,「不应见精,无从自出」,难道这个见精从天上掉下来的?既然在十法界里找不到它的来龙去脉,那我能见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法尔如是啊?从本以来就有。所以它会不会消灭?是不是当下就是不生不灭?正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见,所以找不到见。还是那句老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祖师大德讲啊,天天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下面一段,佛就感慨万分。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这里「若」解释为如此,就是这样啊,就是这回事。「见闻知」,在这里是见、闻、觉、知、触、尝,以三代六。这里的「见」是讲六根之见性。「性圆周遍」,就它的本性而言,圆融圆满圆通一切的万法。没有哪一见不是见,没有哪一法不是见。能见是不是就能听?能听是不是能尝?能尝是不是能触?能触就是能想。所以「性圆周遍」,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为能看、能听、能尝,随缘显现为色尘、声尘、味尘。能与所当下是不是一个念?再次观照,大光明中谁非谁,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

「本不动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既然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它有没有变到心外去啊?它动了没有?摇了没有?变来变去都是自己。虽然见性「本不动摇」,在相上是不是动摇了?所以这个「本不动摇」是不动而至,而至就是动。不动而动,动而不动。这是真心本来面目的随缘妙用。

比如,眼睛能见与耳朵能听,是不是一个能?眼睛能见灯光的时候,耳朵那个能听动了没有?是不是还是它?它没有动啊。能见的见当下由我们的真心变现出来,所见的见也是由真心变现出来。它动了没有?摇了没有?都是自己。

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前面从空第五大开始,就把前面的四大会相归性为如来藏性,这里的六大、后面的七大,佛不失时机地重复巩固这个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讲空、讲见、讲识这三项圆融周遍容易理解,而前四大不容易理解。空本来就是空;见和识属于我们的灵知性,讲它周遍也很简单;地水火风属于顽钝之体、障碍之体,你讲它圆融周遍不容易理解。所以从空见识这三大讲它圆融的时候,一定把前面的地水火风一起圆融进来。一个显示出有情与无情是一体,灵知与无知是一体;同时显现出无碍与障碍是一个本体。

我们由此理解佛的良苦用心。这种说法属于跳跃式的思维,它从根本上改变我们那种凡夫的心态,改变那种世间的逻辑思维。所以我们常讲,石破天惊说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不仅老天爷吃惊,连阿罗汉、辟支佛,连通教、藏教、别教菩萨都要大吃一惊。啊,读《法华经》《楞严经》,一念就能成佛啊!

风起云涌是不是讲圆融周遍呐?把什么东西都讲到了,把我们说得心潮澎湃。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就知道,你有多么地伟大;你就知道,你该怎样庆幸一生之中、一年之中乃至一念之中,你不是成为人上人,而是成为天上天、王中王、菩萨中的菩萨。这可是佛在《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金口玉言。受持《法华经》者,是菩萨中的菩萨,是菩萨之王。佛讲归佛讲,我们却能确确实实地证到这种法喜。如果我们证不到的话,佛讲的可能你也不敢相信。

那么,这段经文已经解释多次,不再重复。「性真圆融、随心应量、循业现」,这几句我们都要当成口头禅,而且要常加观照,养悟。

阿难!

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这是对阿难讲,实际上是不是对迷惑颠倒中的一切人讲?所谓「沉沦」,就是迷惑颠倒,违背了自性本明,陷入妄想分别;以致于沦落于六道轮回,苦报无尽。「见闻觉知」还有尝与嗅等等,就是六根那种见性。「本如来藏」,也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前面其实已经讲了。「为同为异?非同非异」,同样一段经,佛再次提起,是不是显得非常重要?脑子里再过一下,量变也会引起质变。具体来看这段经文。「为生为灭」,如果讲这个六根能够见闻觉知之性是生的话,可是查无生处;如果讲它是灭的话,它灵明不昧,我自己就是能见能知。讲了生灭以后,再说不生不灭。你如果讲它不生的话,它能随着明暗色空当下现前;要讲它不灭的话,它离尘无体,离开了明暗虚空,能见的见能不能显出来?不能。

「为同为异?为非同异」,你讲它同的话,这六根之性在用中不能互相代替。眼睛能看就不能听,耳朵能听就不能吃饭,所以不能讲它是同,它用中相异。讲它不同的话,我们这六根之性是不是都是灵知啊?能看能听能说,就是同一个东西在显现而已。所以不能讲它同,也不能讲它不同。如果讲它是「异」的话,比如说眼睛看到老朋友走过来,不用他开口,你就知道这个人的声音。所以这个时候眼睛是不是起到耳朵的作用了?因为你已经听到过了,眼睛同时是不是又起了脑袋的作用(回忆)?所以叫做「性中相知」。那能不能讲它是不异呢?也不能,就像那个前面用一样的,它各有能所。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如果按照前面的格式,这里应该是「性见真空,性空真见」。「性见真空」,见分的本性就是真空,就是本来面目。「性空真见」,真空之性就是我们的见分、见精。所以在这个时候把它颠倒了。本来见性是不是带妄?带妄在这里一下变成真的了,一真一切真。如果用圆教来解释的话,那就是说,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既不是真空,也不是见分;它可以随缘显现为真空,随缘显现为见分。

清净本然:见分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说什么妄想妄见都是方便说,是非好坏都是我们这一念心,这是圆教的清净。当我们知道了妄想妄见的时候,那妄想妄见当下是不是就是真见?「本然」,本来就是这样。没有本,没有末;末也是本,本也是末。我们现在六道里轮回,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坏事就变成了鬼,变成了畜生;在我们没有做坏事之前,在我们的心里有没有鬼、有没有畜生啊?(有)。这叫「本然」,这东西本来就是我们本来面目。我们随缘来显现为人,显现为鬼。到了第七层天以上的人,不需要父缘母缘,可以自己变自己;那么解脱了的佛菩萨,就更加随心所欲。

周遍法界:说是不能周遍法界,那是因为各自的我执障碍。我们的本能是周遍法界,这个法界没有哪一样不是我的知见。即使我现在还没有看到的,它也是我的知见,要深信不疑。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简单说,就是「随心应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令有方所?

循业现:就是「应所知量」。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因缘、自然都是戏论法。能看能尝这个能是不生灭之法,它是随这个缘来显现。既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两者和合而生。能尝也好,所尝也好;能看也好,所看也好,都是我们一个念在玩游戏。

阿难!

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