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21讲 (第2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今汝所言:佛跟他也耍滑稽,你讲是我佛讲的,我还讲是你讲的呢。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这个道理不存在。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假设,在佛法里叫先纵后夺。先假设这样,然后给你破掉。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方」,是东南西北方向,「所」,是具体的地点。「非无指示」,难道不可以指出来看一看我有方所?

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阴者是林:看那个树林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蓝相、绿相?明者是日:特指是光,以光现明,以明再现出阴。碍者是壁,通者是空:这就包括了整个只陀林这个道场、树木花草。

如是乃至草树纤毫:纤毫就是树叶的一根丝、一根茎。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只要它是有形有相,没有不可以指出来的。这段经文一目了然。你在我座前,你看到这个道场一切东西有形相的都可以指出来,你把那个见性给我指出来。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你给我指出来。阿难可能还傻呆呆地到处在找,看能不能找出来。但就是找不到,可是我们刻骨铭心地知道存在。很简单,从逻辑推理来看,不就是无形无相的真空?它确实存在啊,可就是找不到啊——两句话就了事了。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若空是见:就指出来啊,这个万物哪个是见呢?既已成见,何者是空:道理很简单,按照世间法来讲空,就是什么也没有啊;如果它能见的话,它不就变成人了?按照凡夫的心态是不是这样的?空还能见物,其实空能不能见呢?所以虚空藏菩萨与五百阿罗汉对话,五百阿罗汉讲:「虚空藏菩萨,你光给我们讲话,看不见你的人,我们如何相信你呀?我们每人供养你一件衣服,你能不能接受供养?」虚空藏菩萨说:「行啊。」一人供养一件,五百件衣服。虚空藏菩萨:「谢谢各位。」衣服当下没有了。你以为虚空是谁啊?虚空就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许多人认为虚空就是虚空,虚空是虚空吗?而且你当下还就是个虚空,你信不信?你当下还是一股风,你当下还是倾盆大雨,这都是真的。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茶杯能看到了,茶杯还是茶杯吗?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祖师大德打了个比喻,「披剥万象」怎么披啊?就跟芭蕉树一样,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析出精明净妙见元:噢,知道了,这里的无形无相的空才是真正的我。所以佛在这里就是说,叫阿难在有形有相的万法中找出一个见精来,这个见精离开一切相是我,你要找出来。这里的「见元」就是前面的见精、见性、见分。「精明」也是「见元」,「精明」,就是见性、一精之明。

同彼诸物分明无惑:离相是我,它必须独立于千差万别之相之外,这是我。「分明无惑」,就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他是他,我是我,没有任何怀疑。搞得现在不知道谁在质问谁,你们能不能搞得清楚啊?又像阿难在质问佛,又像佛在质问阿难。到底那句话是谁讲的?阿难讲是佛讲的,佛讲是阿难讲的,真正是谁讲的重要不重要啊?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看它能不能存在,这是真实义。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阿难肯定佛所说:离开一切万法,找不出一个能独立于万法之前的这个见性。

世尊!

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这个从方便法来讲是对的,把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能变成有形有相,列出来就变成有形有相,但是那个见性讲不出来的,为什么?因为用别教来讲,我们这个心是离开一切相,谁也指不出来。注意啊,这是用别教的观念来讲;用圆教来讲,有没有哪一样不是见呐?没有哪一样不是。

佛言:如是如是!

佛肯定阿难所说:讲对了,讲对了。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马上就涉及到下一个更加有意义的问题,你找不出一个独立的见精。但佛讲啊,「是物之中,无是见者」,因为物中没有找到见,找不到这个见,不等于这个物中没有见。佛在这里又在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开导阿难,你不能找不到见就认为没有见呐。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就是讲,这么多的万法中,难道就没有个见精给你指出来呀?

汝又明:这里你再用智慧来观照。此诸物中,何者非见:这一切的东西中有没有哪一个东西没有见?你找不到见性,它在不在啊?就这么怪。虽然找不到,它就是在。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明,无非见者。

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这个时候比较聪明了,他不能肯定。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如果树不是见的话,我怎么能见到树啊?比如我见到茶杯的时候,见是不是就在这里啊?见明明就在啊。它不是见,我怎么能见到它呀?

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果茶杯就是见的话,那怎么能叫茶杯呢?这个法大家能绕过来吗?你讲它是见的话,那它还能叫树吗?还能叫茶杯吗?你讲它不是见的话,那我们又怎么能见到树,见到茶杯呢?

是万象中,微细明,无非见者:他现在乖了。这一切的万法没有哪一个不是见。虽然是见,但也找不到那个是见的东西。

佛言:如是如是!

这里已经到了开悟的边缘。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包括四果罗汉、三果罗汉、二果罗汉、初果罗汉,乃至还没有证到初果罗汉的人,包括一切大众。

一时惶悚,失其所守:这是由于过去藏教菩萨执着于事相这个习气很重,一旦遇到大法来讲,他措手不及。「惶悚」,就是恐惧、紧张的样子。「失其所守」,这个就是自己已经拿不定主意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

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