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第19讲 (第2页)

作者:深圳读客行空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汝应谛听!

今当示汝:这在佛法里几乎也是一句口头禅。凡是在佛经里经常出现的相同字眼,这一定是很重要的语言,我们不能轻易放过。所以这里我们不能按照世间的那种语言风格来解释——比如:你要好好听啊,我现在就来开示给你听啊——不是这样讲就没有味了。「应」,你一定要按照我讲的话去随文入观,与它道交感应,把我讲的话就变成你的心,不是当耳旁风。「谛听」,要真实听。佛讲的法,你不能用凡夫的心态去听,要按照本来面目真实法去听,你不要往其它方面想。也就是不要用逆反心理,你只管一股脑地往里观照。你不要听到我们现在讲《楞严经》,你就马上又讲《地藏经》是怎么讲的,《金刚经》是怎么讲的。

「今当示汝」,「今」,就是当下,就是当下这一念,你搞明白了你就是佛。「当」,就是正当名分,三世如来语无虚妄,我们要真实听。当我们明白了《法华经》《楞严经》如来藏的道理,一切东西都是自己一个念,谁不是谁啊?所以我们千千万万不可以断章取义。下面加一个「示」,是不是这个真心本来面目是现成的?在哪里讲就在哪里拿,当下现前。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佛讲,「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开示众生悟入佛知佛见」——与那个「开示悟入」是不是一个意思啊?因为当下就在,即开即示,不需要找。开口说来即是,随手拈来即是。我们讲经说法,讲宇宙人生真理,看到什么拿什么,看到眼镜盒拿眼镜盒,看到茶杯拿茶杯,看到花拿一朵花,这就是如来藏,这就是我——所以叫「今当示汝」。

无所还地:那还不掉的东西在哪里?

阿难!

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总地来讲,这段经文及下面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八还辨见」。怎么八还辨见呢?佛在这里呢,讲了我们这个自然界有八种普遍的现相。下面先来具体解释这段经文。

此大讲堂,洞开东方:佛以当时所在地「大讲堂」为场所;「洞开东方」,大门向东而开。

日轮升天,则有明耀:太阳出来了,是不是有明亮的这种形相啊?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中夜黑月」,就是没有月亮的夜晚,特别讲个「黑月」,虽然看不到月亮,月亮在不在?它是不是还在那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呢?它只是黑的而已。那为什么月亮一会黑,一会明?这都是我们的同分妄见。「则复昏暗」,这是暗相。「云雾晦暝」,这里晦和暝都是作为黑暗来解释。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户牖」,这是门窗之间;「则复见通」,把门一开是不是通的?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墙宇之间」,墙与墙之间;「壅」,就是不通达之相。分别之处,则复见缘:我们睁开眼睛分别各种各样事物,就形成各种各样的因缘。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这两句话要调一下,把顽虚改成空性,空性改成顽虚,否则这句话不好解释。应该是,「空性之中,遍是顽虚」,虚空与具体的物体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不是虚空啊?叫「顽虚」;这个房间里是不是空?这个房顶、地板、墙壁是不是体啊?我们看见这么大的顽空,已经受到这个体的限制,跟外面的虚空不一样。房子里面的空叫顽空,在房子外面的空叫虚空。这是第六种相,是顽虚之相。

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昏尘是灰沙这些东西,也就是说由于这个「昏尘之相」呢,造成了我们眼前这种郁孛之象。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霁」,就是雨后天晴那种气氛,敛氛是把那些纷飞的尘土收敛了,所以空气显得很澄净。「霁」呢,一般地是指雨后初晴的阳光。「又观清净」,「清净」是我们得到的清净之相。

佛在这里列举了我们比较熟悉的自然界八种现相,这八种相都是我们的感觉、意识心——感到光明相,感到黑暗相,感到通达相,感到堵塞之相,感到异相(异相就是由于分别产生千变万化的那种异相),再感到顽虚那种同相。一个顽虚,就是个虚空,它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相啊?再一个,浑浊之相、清新之相,这是八种相。

阿难!

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

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咸」,就是都,你把这八种变化相都好好看看。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我帮你把这八种相都还掉,看怎么还法?从哪里产生,我就往哪里还。

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我们感到明亮的这个相怎么还给太阳呢?我不看太阳了,不就没有明相了?是太阳照的,还给你了,我眼睛不看太阳,就没有明亮相了。暗还黑月:「暗」是暗相,「黑月」就是夜里,我眼睛不看夜里了,我就没有夜里有暗相的这种意识心。这个还相是把心还掉,这个心是意识心、妄想心。

通还户牖:有通达的那种感受,我不看门窗是不是就还掉了?壅还墙宇:我不看墙体,就不会有这个闭塞壅塞这种感受。

缘还分别:这里的「缘」是千变万化之相,也就是异相。我眼睛不睁,看不到千差万别的东西,是不是就没有种种的分别妄想了?顽虚还空:我不对着这个顽空打妄想,我看到花花绿绿的世界,是不是马上这个顽虚的这种心识就不存在了?就还掉了,没有了。

郁孛还尘:郁孛,这种昏昏扰扰的相属于尘土飞扬而产生,我不看那个尘土飞扬,是不是就不会产生这种昏昏扰扰的感受啊?清明还霁:清新明亮的感觉,就是因为雨后天晴那一个时空;那我离开这种环境,清明的感受就没有了,还掉了。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佛用这八种情况来代表这世间的一切万法。这里「不出斯类」应该是「可比斯类」,可以做这个比方。世间不光是八种相,还有无量的相。一切的万法,凡是耳闻、目睹、身受,都可以还。环境一改变,你就还掉那个环境了。贵在举一反三。比如说,我看到了张居士,有个张居士印象;我不看张居士,我来看李和尚,是不是把张居士这个相还掉了?要注意,一切万法都可以还。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你见到这八种现相的那个能见的东西你还给谁?我们还的是所见,能看的东西能不能还?如果还给它了,那你等会儿再看这花,你能不能看到了?你还掉就看不到了。那么我们能看的东西是这个东西、能听的东西是不是还是这个东西?如果把能听的东西还掉了以后,那师父在这讲话你能不能听到?你不能听到了。这就是帮助我们把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分别心,返回到能够产生这六种意识心的那个第七识,要暂且回到那里去。这个一步一步地来。

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如果能见的种子还给了明,暗来也见不到,花儿来也见不到。由此我们还要把它扩展,不仅见不到暗,而且闻不到香,而且听不到音、尝不到味。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把它挥一下。这个「差别」是十法界森罗万象、千变万化,无不在内;但是我们能见的这个能没有差别,它就是一个东西。所以「见无差别」讲成嗅无差别、闻无差别、知无差别,对不对啊?这里的「见」是表六种功用。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能还掉的都不是你。也就是讲这六种意识心是不是我们呢?不是啊。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你还不掉的那个东西它不是你,而是谁啊?所以这个法大家感到是不是讲得很别扭啊?很难讲。在这里的时候,佛讲能还的不是我,那我们真正把如来藏道理完全搞明白的人,能还的东西是不是我?而且还给了太阳,太阳是不是我?所以我们对人讲法讲到这一点的时候,必须要画龙点睛。

好好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愿把一万年末法扭为正法,要把弥勒佛下世前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灭法扭为正法。只要《法华经》《楞严经》住世,就代表正法住世。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心,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回到娑婆国土,弘扬《法华经》《楞严经》。人有大心,一定会力随愿来,缘随愿来。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讲到这里的时候,你总该知道了吧?你还不掉的那个东西明明白白就在眼前。「本妙」,本来就在啊,什么时候离开过你啊?无始以来一直就是你,妙就妙在本来就在那里你还不知道。「明净」,明明白白在这里,怎么「净」呢?这里用通教的概念来解释。在没有看没有听之前,那个东西没有任何的形相大小、动静起伏,是不是叫「净」呐?但是它随时可以显现出千变万化,这就是我们的如意宝珠。你不明白这个东西,没有明心见性,而来盲修瞎炼,你怎么样修都是魔业。「汝自迷闷」,「迷」,就迷在自己不认识自己,骑在马背上还在找马。「闷」,就闷在把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忘失在自己的烦恼习气里。

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我们本自具足一切自在妙用的智慧德能,而不懂得受用,却在迷惑颠倒里受轮转。我们想一想是不是很冤枉?

比如说我们的心是这个东西(气球手套),从第七识开始往后面,第八识、第九识、第十识……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他知道前面六识时,他在这里(前六识)轮转;他往后明白我们的心了,全部懂得了,他轮转不轮转了?他得大自在了。明明都是自己的东西他却不用。

是故如来,名可怜愍:所以啊,如来讲你们这些众生是可怜悯的人啊?怎么可怜悯啊?你本来是佛,却不知道自己是佛;告诉你们是佛,你还不相信你是佛;你还拼命去修种种的外道苦行、种种的方便法;已经告诉你们,只要听明白道理几句话、几分钟、最多几个小时,你当下就能成佛,你却还硬着头皮要修无量劫、无量百千万亿的法门!

所以这个「可怜愍」要从种种不同的角度来观照众生的可怜悯,或愚痴,或固执,或下劣心,或牛羊眼。所以我们不能自以为是,一切都要归到《法华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打了个比喻,叫「乞丐怀珠,枉受贫穷」。我们每个人身上是不是都是如意宝珠啊?世间人有个比喻,叫捧着金饭碗去讨饭,是不是?他那个讨饭碗是金的,凭那个金碗就可以成为富翁。你说他穷吧,他有金饭碗;你说他富吧,他在讨饭,是不是很可怜呐?这是讽刺人的。我们每个人的金饭碗都在身上呐,却在六道里轮回,你说这可惜不可惜?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他已经知道这个「见性」还不掉了,他不懂得为什么讲它就是我。问题是他是不是还在着相啊?他一定要拿出来给他看,这个东西能拿出来吗?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