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第1页)

作者:驚三月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提到銀錢,倒讓李吟娥想起今日去榮壽堂請安時,大奶奶說她爹娘不僅賠了五千兩,還有銀錢周轉,哪像無錢之人,言語間都在疑心她家是故意訛杜家的錢。

「你又給了我娘銀錢嗎?」除了裴似,她想不出還會有其他人幫她。

「真不是我!

」裴似擺手回道。

當日,他向李吟娥她娘坦白他們的關係後,想塞錢給她娘,卻被拒絕了,說五千兩已夠用,下月便會歸還,只讓他好好照顧她。

算計落空,老太爺躺在床上把大兒子叫到床前罵了一頓,責怪他辦事不力,眼見這好日子將近,連一個女子都沒擺平。

大老爺低頭聽訓,不敢出聲反駁;二老爺在旁勸慰,說此事尚有轉機,他這幾日會與大哥好好籌謀。

離開松柏堂時,大老爺問二老爺:「真要走這一步嗎?那人素來。。。」

「大哥,切勿婦人之仁,只要他能幫我們辦成這件事,一個女子而已。」二老爺背著手,眯著眼看向遠處西邊一隅的高閣,也是他們幫李吟娥找的守節好地方。

只是犧牲一個女子,既能免除杜家幾十年的賦稅和徭役,還能在陛下面前掙個好名頭,何樂而不為?

兩人心照不宣,笑著分開各自回房,分別之際,二老爺說他會儘快找那人過來。

大奶奶得知他們的打算後,每日看著來房中請安的李吟娥,心中不免愧疚,但一想到杜家往後的榮華富貴,這點愧疚也沒了。

當今陛下與太后最是看重「節孝」二字,對出了節婦的家族多有表彰,杜家盤算節婦旌表一事已逾五年,幾位媒婆為他們尋了許久,才找到李吟娥這個難有子嗣不易嫁,還沒有背景的商戶獨女。

只差這臨門一腳,杜家便能錦上添花,更進一步。

這事成了,她就是杜家的大功臣,也不枉敬哥兒的犧牲,倘若不是李吟娥這個克夫之人進門,她的兒子怎會早死!

大奶奶算著日子,等著救星入府,一連等了三日沒等到,倒是先等來了李吟娥的娘,入府後,直奔雁月堂。

「娘,你怎麼來了?」李吟娥正在閣樓看書,菘藍帶著她娘推門而入,萬幸裴似今日公務纏身,暫時不在。

「來看你!

」蘇合香見她一臉驚慌的樣子,就知道當日那位公子怕是時常來此。

說是看女兒,實則卻是來送信的。

蘇合香從金陵府回去後,先賠了他人五千兩,正愁手中無餘錢做生意時,一對夫婦登門,言之鑿鑿說他們欠了李吟娥五千兩,扔下一封信和五千兩的銀票就走了。

信上有酒香,聞之如沐春風,李吟娥打開信,信中僅二字:

「謝謝」

她未曾借過銀錢給他人,怎麼會有人欠她銀錢?細聞酒香後,李吟娥問道:「娘,那對夫婦可曾留下姓名?或者有何特徵?」

「不曾說姓名,丟下信和銀票就走了,只讓我們放心用,女子臉上有疤,男子走路一瘸一拐。」蘇合香細想之後回道。

虞蓁的良人曾為了替她家伸冤奔走,被陳為行派人打傷了腿,想來她是找到了他。

真好,她還活著!

李吟娥拿著那封信喜極而泣,細細看了幾遍後,才找來蠟燭燒毀,蘇合香詫異她的舉動,她在家時,何曾如此小心翼翼行事?何曾有過這般的防人之心?

「吟娥,杜家對你不好嗎?」說這話時,蘇合香紅了眼眶,聲音哽咽。

「娘,你莫擔心我。」李吟娥迴避了自己娘親的這個問題,杜家背後之人是瑞王,明面上還有長公主這個靠山,有權有勢,她就算說了,也是讓她爹娘徒增擔憂。

女兒不願說,蘇合香悔恨交加,捶著胸口說對不起她,早知杜家人心腸歹毒,他們就不該聽信媒婆一面之詞,未親自登門見杜宗敬便把她嫁出去了。

閣樓之上,母女二人抱作一團,菘藍立在一旁,想起杜家的所作所為,也是眼眶濕潤。

--------------------

今天來說說節婦制度。

可能很多不理解為什麼杜家一定要女主守節,因為很「賺」:1賺錢;2賺名聲。

古代對於女人的貞操觀要求,是從先秦時期的西周開始的,《周易》中「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易傳》中「女人貞,吉,從一而終也」,意思是女人從一而終,對男人恆久,大吉大利;而男人若受到道義的約束,跟隨妻子而不知變通,如此就會有凶禍。

但是,從秦漢時期到,朝廷對於女人守節雖然提倡(證據:戴聖著《禮記》、劉向著《列女傳》、班昭著《女誡》中都有對女人從一而終的歌頌);但不強制(蔡文姬連嫁三次;漢武帝的母親王娡生過一個女兒又進宮當了嬪妃)。

是節婦制度的分水嶺,因程朱理學興起,提倡「貞節忠義」,其中的一個普遍性道德原則就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至此烈女節婦漸漸成為社會的主流(ps:雖然程朱理學誕生於宋朝,其實宋朝對女人再嫁也沒有要求)。

元朝在入主中原後,沒有廢除這套邏輯,但也沒有嚴格執行。直到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重視思想統治,所以對於程朱理學的主張是極為推崇並從制度上大力支持的,於是節婦制度徹底瘋魔化。

明《會典》中有明確規定:「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除免本家差役」,意思是一家出了節婦,本家的差役都免了,所以造成宗族勢力爭先推出節婦。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