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机缘 (第1页)

作者:明月不醉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大学期间,在受到陈海涛的影响下,杨军的头脑中也诞生了做生意的冲动,这一点也和陈海涛逐步接近。

但是他们的。asxs。不同,如今身份不同,陈海涛老板,杨军打工。陈海涛的目标是做大拓展和扩张。

此番陈海涛请杨军帮忙,对杨军来说却是一个触摸生意的绝好机会。

毕业半年多了,无场地、无资金、无产品、无关系、无经验,一切皆无的杨军一直在观察市场,思考如何尽快打入热火朝天的生意场。

万事开头难,杨军把这次机会看成是自己决意经商之前的实战演习,他认为陈海涛找上他是“天赐良机”

站柜台,卖女士皮鞋。

很好!

他想,从基础做起,卖鞋是探察市场机会的绝好机会,找找做生意的感觉,学学陈海涛做商人的门道。

这以前,无论是对琳琅满目的商场、大楼,还是街头巷尾的商店、小铺,杨军总能兴趣十足地驻足观看。

他很欣赏零售市场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最直观的金钱交易,通过金钱,各取所需,直来直去的赤裸裸的交换行为,很平等也很生动,能让双方各取所需。

他享受商人将手中货物瞬间转换成大把钞票的状态,他也喜欢揣摩门庭冷落与热闹非凡的差异。

多年穷困与大把大把钞票的进进出出,猛烈撞击着他大脑,刺激着他的深处灵魂,身临其境,感受只要动脑筋敢干,就能做到多赚钱,赚大钱,增强了杨军自己有足够能力做的信心。

仅仅几天的打工,杨军受益太大了,他不仅专心致志做好每一天工作,争取每一份生意,同时他也在自我修炼,提升在商业上的嗅觉。

杨军刚上班时,陈海涛在斯瑞特只有两节三尺柜台的营业面积。

没过三天,旁边的摊位老板找他,想转让一个柜台,问他感不感兴趣,那家老板当初财大气粗,一下子租了五个,每个柜台月租金在35oo元,5个柜台要支付175oo元。

这样的租金让杨军感觉,似乎是太多了一点,不合算。

不过,杨军当即冲向门外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陈海涛通报,一袋烟的工夫,陈海涛坐着出租车奔过来,没有多想,凭着直觉,直接把相临柜台租下来。

从此,杨军站的柜台面积更大了,更忙了,生意也更好了,这让杨军不得不佩服陈海涛的眼光。

春节初一收工早,斯瑞特商场4点半关门。

杨军像往常一样,在关门的最后时刻才放弃向顾客绕口舌推销,他整理一下面容,把已经定格几个小时的微笑精心收藏起来。

清点完售货小票、柜台里和货架上的皮鞋,他把号码短缺鞋列个单子,揣在口袋里,披上羽绒服,匆匆离去。

斯瑞特的灯灭了,大街上越灯火耀眼,杨军大步流星地走出斯瑞特商场,融入到绚丽灿烂的人流中。

他觉得今天的生意做得有趣,44元一双的高档女式皮鞋,一共卖了44双,要是像往常还是9点下班,兴许卖到百十双,因为平时每天卖走7o多双是没有问题的。

推门,杨军走进了陈海涛在城南和平门租的仓库兼临时住所里。

为了有效利用空间,这间大约一层半楼房高的仓库,被陈海涛用木板隔成上下两层,上层井然有序堆满了各种鞋盒,旁边有一溜比较窄的地方放着铺盖。

晚上陈海涛的母亲、表姐拉个帘子住在上边,下面也是一摞摞鞋盒直顶上铺,旁边放着一排几个铺盖,是男人们的“宿舍”

铺盖白天卷起来,可以做活动的空场,晚上睡觉再把铺盖打开。

铺盖对着门,门旁的墙边靠着一个低矮的碗柜,碗柜上放着14寸黑白电视,从早到晚总是开着。

。。。。。。

陈海涛的母亲是在陈海涛单干后来到北京的,由于陈海涛摊子铺得太大,缺少人手,乱糟糟的,陈妈妈得知后,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来北京主持“内务”

在陈妈妈看来,自己儿子聪明、能干、肯干、有眼光,生意做得头头是道。

她便心服口服百分之百听从陈海涛的调遣指挥。几个同学、伙计的到来,让陈妈妈做饭、送饭更忙了,她忙得开心,忙得舒心。

小伙子们各个礼貌懂事,阿姨长、阿姨短叫着,让陈妈妈喜上眉梢,不知疲倦。

每天晚上她最后一个入睡,黎明又是最先起床,喊醒贪睡的这帮年轻人。

按照北方人的习惯,新年初一是阖家团聚的日子,人们一早赶往父母家,白天守着父母,出门逛街的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