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 (第1页)

作者:想见江南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京城,咸宜坊某家茶楼。

经过宋元几百年的积累,等到明朝,话本小说已经非常普及,很快便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因为相较于杂剧用词更通俗,内容也更浅显,所以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都能听懂。不过嘛,这时代认字的终究是少数,于是说书人这种职业愈红火。

去茶楼花两文钱点上一壶茶水,讲究些的再捎带盘点心,如此便能消磨一个下午。

要说此时最流行最炙手可热的小说,非《三国演义》莫属。虽然他的作者罗贯中疑似与朱元璋叫过板,不过朱元璋却没怎么在意这件事儿,反而自己还挺愿意看的。倒是朱棣上位后,认为书里描述汉朝皇帝时不怎么恭敬,妄议忠奸,所以把它给禁了。

不过伟大的文学作品哪是说禁就能禁掉的,许多读书人都私下传播抄录这部非法读物,甚至民间也会偷偷改编成戏剧,因为这种现象实在普遍,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年多前朱厚熜刚即位的时候,在正德的书房里无意中现了他堂哥收藏的精修插画版三国,翻看后立刻感动得稀里哗啦。

倒不是为里面人物的忠肝义胆,而是那时候恰逢给爹争名分的关键时刻,朝廷上下没一个听他的,看见汉献帝的遭遇瞬间带入,读着读着,热泪盈眶。

他就是汉献帝!

汉献帝就是他!

而杨廷和就是狗贼曹操!

面对这种情况,嘉靖当即命令司礼监,加印!

必须加印!

于是三国彻底在大明火了起来。

不过可能嘉靖也想不到,他所厌恶的“曹廷和”

儿子写的诗,最后会变成三国演义的开场词,为后世传唱。假如真能未卜先知,估计小皇帝此时已经要气得翻白眼了。

整整一年,京城大街小巷四处都是三国,说书人挣得盆满钵满,店家见百姓们都喜欢,于是便开始向读书人约稿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而冼如星现在听的《英烈传》便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部。

此书主要描写了明太\祖朱元璋率领一众大臣推翻元朝统治,剪除割据势力的故事,里面朱元璋是玉皇大帝身边的金童转世,其余大将也都是天上的星宿,主角每遇到什么困难都有神仙帮忙,堪称大明版主旋律读物。

冼如星听得直打哈欠,实在困得遭不住,想要回头看看身后之人谈得怎么样,结果刚一转身,便见朱厚熜与身边老者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地看着台前。

冼如星:“……”

有那么好看吗?

眼见再不办正经事儿怕是要耽搁了回宫,冼如星轻轻咳了一声。朱厚熜如梦初醒,连忙对老者道:“邃庵先生,要不咱们先用饭?”

老人皮肤黝黑,精神抖擞,对于朱厚熜提议并未反驳,不过看说书人方向的眼光明显有些恋恋不舍。

见此冼如星笑道:“既然这样,那不如把菜端过来,咱们就在这儿吃。”

“这个好。”

老人点头,冼如星吩咐周边站岗的邓十一几句,然后便重坐下。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页面试试。

想见江南邓十一激动得直咽口水,天知道他一个升斗小民,何德何能竟然有幸能见到皇宫里的万岁爷,不光陛下,还有自己的偶像杨一清杨老!

跟随冼仙师真是他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决定!

不错,饭桌上这位老者正是此时扬名天下的杨一清。

虽然都姓杨,年龄也差不多,不光他和辅杨廷和却没什么关系。杨一清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还不是一般的神童,聪明到连当时的成化皇帝都听说过他,甚至从内选定老师去直接教导。杨一清也没辜负圣上的期望,十七岁顺利考中了进士。

之后一路开挂,除刘瑾,斗江彬,提拔王守仁,还能文能武,总领西北军务,打了好些场胜仗,民间不少人都是他的粉丝。

这样的全才,却因为顶撞正德被几次下狱,最后赶出朝廷赋闲在家。嘉靖继位之后,曾经几次请他出山,但也许是心灰意冷,老人皆推辞了。

如今嘉靖把张璁叫了回来,估计和杨廷和又有的斗,为了能顺利做到权利过渡,有这么一位定海神针显然是必要的。所以听说杨一清致仕后沉迷说书,朱厚熜特意挑了个日子将他请过来,只不过没想到自己也被吸引进去。……

如今嘉靖把张璁叫了回来,估计和杨廷和又有的斗,为了能顺利做到权利过渡,有这么一位定海神针显然是必要的。所以听说杨一清致仕后沉迷说书,朱厚熜特意挑了个日子将他请过来,只不过没想到自己也被吸引进去。

“我还在安6之时,就曾听父王说过楚地有三杰,刘大夏、李东阳以及先生,之前朝中琐事尚未安定,如今一腾出手来,便立刻来拜访你,还请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说罢,少年起身,冲着杨一清深深拜去。

“公子言重。”

杨一清忙伸手去扶,皇帝礼贤下士到这种地步,说不动容是假的。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年轻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想着大不了就是一死,可人一老难免惜命起来。他这个暴脾气是改不了了,万一再因言获罪,势必会连累家人。

正犹豫着,准备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页面试试。

想见江南杨一清沉思片刻,望着嘉靖道:“公子如此待我,老朽再推脱属实不对,您要是不嫌我老迈无用,那我愿意辅佐于您左右。”

眼见事情终于办成,朱厚熜激动地与冼如星对视一眼,心中无限畅快,看杨一清更加可亲,两人就着饭菜,共同对下面的《英烈传》品鉴一番。

冼如星不太喜欢面食,只吃了两口就放下筷子。

这个时代的说书并非后世那般,有张桌子有个惊堂木就能开始。明朝的说书人技能很多,不光嘴上不停,手里还弹着三仙,右腿上绑着“刷板”

了,算是一种打击乐器。每到情节激荡处,弦音、板音、人声三者合一,噼里啪啦好不热闹。

不过读者的努力显然不能掩盖情节上的无聊,可能是写书人不敢说朱元璋鸟尽弓藏,诛杀功臣,所以最后几个大臣的去世都只说他们在人间功德圆满,被上天召回去了。

原本冼如星对此不太感兴,然而突然注意到身边朱厚熜在听到此言后神色流露出向往,顿时心中一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