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第1页)

作者:在下慕容龙城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汴京,集英巷,盛家,盛长林交代程家兄弟,只要盯住与顾家秦太夫人,接触的那些人即可。

至于皇宫内,刘贵妃所谋,不必理会,自有收拾她的人,只要殿前司拱卫皇宫,另有皇城司的人,保护太后大娘娘曹丹姝即可。

至于皇后娘娘沈从英,她有自己的办法,估计国舅沈从兴,早就知道刘贵妃,在暗地里算计自家姐姐。

而此时,以礼部为的,鸿胪寺,四方馆,理藩院的联合使团,出在即。

本该有禁军,护卫他们去大宋吐蕃边境谈判的,可这差事,竟然落到了六姐夫顾廷烨头上,盛长林觉得,这是有人故意为之,皇帝陛下赵宗全的身体日渐衰弱,明显感觉是硬撑着的。

因为使团里,有盛家二哥哥盛长柏,所以六姐夫顾廷烨,他还真一时间,无法拒绝这次指派,不过,经盛长林和五姐夫元季常商量,使团内,加入了皇城司和密阁之人,确保安全。

不过倒是不用六姐夫顾廷烨,将使团完全送到两国边境,过了潼关,自有西北路藩军,前来接应,所以只需到了潼关返回即可,路程上,起码节省一半左右。

盛长林有心替六姐夫顾廷烨,走这一遭的,但顾家那头的几方人马,还没太露头,拿人可以,但理由呢,说不定,转回头,顾家那位秦太夫人,就等着有人先出手呢。

但好在,盛长林把这件事,告知五姐夫元季常了,这时候,就显现出他的作用了,因为密阁的人手也不少,至少能来个双保险。

而去往吐蕃的使团,刚刚出,北境边疆却又出现问题,原本北境司和巡抚衙门,交付给两位老牌勋贵,忠勤伯和永昌伯,还是没问题的。

至少把三哥哥盛长枫和大姐夫袁文绍,给解放出来,他们二人,可以回京小述职,之后再去西南司和滇州经略府报到,起码能拖一小阵的,正好与家人团聚一下。

可忠勤伯和永昌伯二人,与北境经略府的齐国公,虽都是老牌勋贵,但他们年轻时候,就有些不和。

再加上安北都护府的大都护,宗室子弟赵宗元,与他们这些老家伙的行事作风,完全不同,于是乎,就产生不大不小的矛盾。

这几个衙门口,互不统属,虽有合作,但老牌勋贵一扯皮,就没有原来配合的那么好,结果呢,争吵的矛头一出现,就有些非暴力,不合作的意思。

半个月中,十几封急报传来,就显得这次官员任职变动,差强人意,属于近几年来,最差手笔的朝廷政令,没办法,从皇帝陛下赵宗全身体欠佳,此政令出自中枢大相公们。

倒不是说他们做的不好,有些事,太想当然了,表面上看,原北境司布政使,北境巡抚衙门,北地使馆,都算是盛家一派的。

虽没结党营私,但至少,得有人眼红吧,就别说安北都护府两位主官,大都护赵宗元,以前是盛长林的顶头上司,而那位都统治,是英国公夫人的嫡亲侄子。

盛长林和五姐夫元季常,同时收到急报,他们二人认为,这是沈青萍的官人小郑将军,自丢掉都统治的任职,这算是反弹了?

从盛家三哥哥盛长枫和大姐夫袁文绍调任,这里面,一定有人从中,多多少少谋些什么吧?

另外,刘贵妃为自己儿子赵英永,谋储君之位,与自家姐夫,那位殿前司副统领,一定接触过,皇后娘娘沈从英,一定看在眼里,她有心,想与自家儿子,桓王殿下赵英策商议吧,可四姐夫呢,他现在属于半监国状态,忙的不得了。

她再有心,想与弟弟沈国舅商议吧,可人家现在,只想做好自己的事,况且,六姐夫顾廷烨不在汴京,沈从兴得帮忙,协调禁军大营,也许皇后娘娘沈从英身边,只能找妹妹沈青萍的官人小郑将军,临时帮忙了。

可小郑将军这人,虽娶了皇后娘娘沈从英的妹妹,但他属于老牌勋贵子弟,且与六姐夫顾廷烨,完全是两种人。

他本就从安北都护府的都统治的职位上,跌落到滇州兵略使,心里就多少有些不痛快,怎么能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反击一番,况且自己递刀子,别人去动手,何乐而不为呢。

尤其是当他得知,这一切,他属于吃了瓜落,是沈家耽误他的仕途,盛家找他麻烦,正好,利用沈皇后,趁官家病着,先拿下盛家,那两位外放的重要人物再说。

盛长林本着,盛家人远离派系党争,但你也无法避免,你今天给人家一刀,明天人家反手就还你一剑。

而在老牌勋贵眼里,这属于两个后党外戚,在掰手腕,在互相压榨,吃亏的没准是新朝新贵,何乐而不为呢,正好推波助澜一番,说不定还能占些便宜呢。

自然就让两个北境最杰出的官员,挪地方了,且腾出来的这两个坑,还不错,只是他们没想到,忠勤伯,永昌伯和齐国公这三人,各自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团,在北境边疆开掐了。

忠勤伯虽明白,北境司这边,属于盛家建立起来的,其中还需北地使馆那头帮衬,不能给自家嫡二子袁文绍丢人,接的是自家儿子小舅子盛长枫这一摊,人家好说好商量的,还给你留下今后的展规划,好用的不得了。

永昌伯嘛,与自家吴大娘子和嫡幼子梁晗,完全是两码事,他有心向着自家庶长子,正好,这北境巡抚衙门,需要无数人来帮衬,那就把自家的姻亲故旧,都安排一番呗。

齐国公却与他们完全不同,起初,他也是被盛家三位年轻一辈,排挤了一阵子,后来摸准了门道,原来为官之道,还能这样操作,况且有官家密旨,索性放开手脚,还真有政绩可言。

估计他往家中书信里,一定提到了盛家人,对他的些许照顾,否则,盛家二哥哥盛长柏的一个通房,她所生的小丫头的百日宴,也不会让平宁郡主带儿子齐衡,和儿媳申和珍出席了,人家没请你,你都要去?这里面,没有那么多耐人寻味,只是人情世故罢了。

其实这老几位,年纪嘛,都刚过天命之年,精神头未必比盛家主君盛纮,强上多少呢,但外放有外放的好处,不用起大早去上朝,公务安排随自己的喜好,只要完成即可。

另外他们三位,都是一方衙门主官,是能当家做主的,就别说手底下可用之人无数,且还可以去牢城营,招一些犯官来做幕僚。

那些人,比拿俸禄的官员还好用,一个个的都想着,将来被赦免回家呢,自然是能力有多大,劲就使多大喽。

北境司布政使衙门,北境经略府衙门,北境巡抚衙门,三个衙门的都想与安北都护府搭上线,可赵宗元呢,他的年纪,今年才三十五岁,他来到北境第一件事,就是听了自己原来的下属,盛长林的一番话。

与盛家的一位儿子,一位女婿,一位侄女婿,一番亲近,加上锦州二将李天狼和陈熊的配合,一个都护府,被三个衙门口,外加一个半军司支持,那真是政绩斐然呐。

还得加上一个,过年期间不停歇,连同北地春耕较晚,都护府还迎来了一位,比之小郑将军能力,还要强上几分的都统治,最为有意思的就是,这位都统治,同样姓郑,人称大郑将军。

大郑将军心想,姑母哇,且看侄儿的手段吧,英国公夫人郑秀说,侄儿,姑母不求其他,只要你安心做事,一切有姑母的小女婿,锦南侯帮衬你呐。

据说,他临行前,还被太后大娘娘曹丹姝召见过,一声表姑母,可以让其在北境边境,完全放开手脚,施展一番。

可安北都护府,刚刚进入状态,就有人撤梯子,你说从赵宗元到大郑将军,怎能不气,连同三个衙门口,两个不配合,难道你指望那个,走一步问一步的齐国公。

或者是那位儿子刚刚出生,自家大娘子刚出月子没几天,不让人家回汴京不说,转过头又有了身孕的,北地使馆主事文言敬?

那家伙倒是老实,可这衙门职能,完全不对口哇,这时候就看出来,激进派和保守派,真的无法共事了。

而拿到北境急报的盛长林和元季常,还没法找皇帝陛下赵宗全商量,皇宫那份急报,自然是压在四姐夫桓王殿下赵英策手里。

这里涉及到方方面面,一个弄不好,老牌勋贵,新朝新贵,派系党争,朝廷政令的执行,以及目前的吐蕃谈判,北境边疆的战略布局,西南贸易的岔路口,西北路的丝绸之路重开,市舶司的海运贸易,都会被折腾出来,连锁反应最为可怕。

现如今,大宋的摊子铺开的太大,而手里的人,有经验的不配合你,没经验的一大把,可你真不敢用哇。

别的不说,先帝在位时的最后一次科考天团,人才济济,基本上都做到了,朝堂之上的小衙官或者堂官,以曾家苏家为,盛家人更杰出一些。

当今官家登基后的恩科,更是如此,齐衡,文言敬,梁晗,顾廷炜都有各自合适的任职了,眼看新的科考又要来了,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旦出问题,当其冲的就是,半监国状态下的桓王殿下赵英策,这个责任也是在考验储君的能力呀。

大庆殿,四姐夫桓王殿下赵英策,端坐在主位,他紧急召见了五姐夫元季常和盛长林,没办法,北境边疆,此时不能乱,所有人都没想到,几个有多年为官经验的人,照葫芦画瓢,还做的如此不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