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知识垄断 (第1页)

作者:来碗红油抄手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结果出去一问,祖父出门去了,只能回书房告诉了刘德江,又说:“刘先生,您先回去吧,反正去庄子上课也是过完年之后的事儿了,这段时间您好好休息!”

刘德江点点头:“县主,那在下就先行告退了。”

需要实验田,得找一个保密度高,又有大片田地的地方。

城南庄就很不错,离弋江城近,总管事在那儿,他识字且掌控度高。

红薯种植批受益地,庄户们上次还和主家一起吃了饭,忠诚度极高。

这样看,城南庄非常适合建设实验田。

秦仪君打算将后面要拿出来的一些作物都先放在那里试种,再慢慢推广出去。

今后还有很多新的农作物要种,也不能每次都跟红薯一样费劲儿,由主家请顿饭教怎么做,更不能靠管事一遍遍去教,那就只能培养识字明理的庄户。

其实即使是庄子管事,也有一些只识数字用作记账,并不认识很多字。

封建王朝多采取愚民政策,知识只在少部分上层人的掌握之中。

如果不是家学渊源有所传承,或有足够银钱供孩子读书,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甚至一辈子都不识字,也就无法跨越阶级。

这种阻碍人们跨越阶级的障碍,现代也有,叫做【信息壁垒】,而古代即是【知识垄断】。

一个国家若要强大兴盛,在各个行业都需要有精英人才。

识文断字、能说会写是一切的基础。

就比如种地,很多老庄稼汉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许多门道来,什么时候该怎么做,可你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不知道,也说不出来。

这样口口相传的技巧很容易失去传承,就像李老二他爹,急病去世后李老二就麻爪了,空守着好田地种不出好庄稼。

如果这些老庄稼识字,他就会用纸笔写下来,会有人钻研为何要这样做,然后补充缘由,如此渐渐形成典籍,比口耳相传要稳定得多。

如果刘德江愿意去庄子上扫盲启蒙,秦仪君觉得完全可以将城南庄从实验田,一步步打造成集科研与种植于一体的农科院雏形。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现在还是字面意思,谁能让他们吃饱饭、吃好饭,谁就得民心。

现在秦家的商队和暗网已经开始在外散播高产作物红薯及其现人秦仪君的消息了,很快,她因此得封县主的事也会传扬出去。

但除了南阳州,其他州的人也只是听说,还没看到实际的好处。

等明年四五月间,朝廷关于种植红薯的布告一出,种子一,秦仪君及弋江秦家的名声会传遍大江南北。

才上了半天的课,又不用上课了,秦仪君骤然闲了下来,很是不习惯。

于是传了个信过去问林姐,上次清单上的东西什么时候传送过来。

刚传过去,电话就震动起来。

“喂,林姐。”

“喂,仪君,清单上东西比较多,技术资料现在只准备好了一部分,正在印刷,等下就能传送过去,其他的会在三天内到位。”

“枪支已经提交了申请,我申请了十支手枪,比较轻便易携带的型号,考虑到你那边还要安排人练枪,子弹一千够吗?”

“暂时够了,那谢谢林姐啦,到时候东西直接传过来就行。”

“好,那到时候我把手枪的说明书和练枪方法一起传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