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小说网>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45章 演绎历史 周衰秦兴与汉制之变

第45章 演绎历史 周衰秦兴与汉制之变 (第1页)

133、演绎历史:周衰秦兴与汉制之变

周朝衰落,礼仪废弛,音乐破坏,社会中大大小小的问题相互交织,只有管仲的家庭能同时保持三者的传统。守法守正的人在这个世界中受到轻蔑,奢靡和僭越的人则被认为是显贵。子夏是孔子的门人中德才兼备的一位,他曾说:“在外看到繁华盛世而感到快乐,在家听到夫子的教导而感到愉悦,这两种心情相互冲突,无法自决。”

更别说中庸以下的人了,逐渐陷入失学,被束缚于成为庸俗的人。孔子曾说:“一定要名正言顺”

,可他居住的卫国并不符合这一要求。仲尼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在混沌中沉沦而无所作为,有些去了齐国、楚国,有些进入了河海,他们的心情何止痛苦啊!

秦统一了天下,将六国的礼仪全部纳入,精选其中的优点,虽然不完全符合古圣人的制度,但是尊君抑臣的原则、朝廷的庄严,仍保留了古代的风貌。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颇有自己的创新,尽管也增减了一些,大部分仍然是继承秦代的。自从天子的封号到佐僚和宫室官名,变化很少。孝文帝即位后,有人建议定制仪礼,但是孝文帝崇尚道家学说,认为繁琐的礼节和华丽的外表对治理国家没有帮助,关键是自身的修养,所以取消了这一计划。孝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在世务和刑名方面很有见识,多次劝谏孝景帝说:“诸侯国都按照一样的制度,臣子也应该遵守一样的规矩,这是古今通行的制度。而如今大国专擅异政,不听京师的指示,恐怕不能传承下去。”

孝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六国纷纷背叛,晁错成了罪魁祸。天子杀了晁错以解决难题。这些事情都在袁盎的话语中提到过。随后的官员只知道养盗安禄,没有人敢再议论。

现在的皇帝即位后,召集儒士共同制定礼仪,已有十几年没有完成。有人说古代太平盛世,万民和乐,祥瑞时有生,然后采取了民间的风俗习惯,定制了礼仪。皇帝听闻后,下了一道诏令给御史大夫:"

国家接受天命来当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起家之路,虽然方式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即依靠人民的意愿制定制度,追随民风。"

议论者一致称颂古代的太古时代,可是现在的百姓有什么期望呢?汉朝也是一家之事,典章制度不传承,后代该如何呢?展得广博而治理得浅薄的国家应该不敢不努力吧!

"

于是以太初年号改正农历,改变服饰颜色,封太山,确定宗庙和百官的仪式,成为典范,传承至今。

礼仪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生有欲望,有了欲望却无法满足,就会产生愤怒;愤怒而无度量,就会争斗;争斗就会引混乱。古代先王痛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了礼仪道义来满足人们的欲望。

周衰,秦兴,汉制,这部《礼乐传记》以简明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古代社会在礼仪、音乐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变迁。通过对周朝的衰落、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创新进行叙述,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变革。

作者以管仲的家庭为引子,在夹叙夹议中点明了礼乐的重要性以及保持传统的困难。进一步从子夏的心理困惑中折射出中庸以下的人陷入的困境,以及孔子在卫国不合礼的问题上的反思。这种人物形象的设置,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历史中众多人物的心理纠葛和处境。

作者对秦统一天下、汉创新的叙述生动有趣,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变化。尽管秦朝将六国的礼仪纳入统一,但仍保留了尊君抑臣的原则和朝廷的庄严,秦朝的文化融合得较为完整。而汉朝在接受民间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制定礼仪,强调治理的实用性,体现了孝文帝的“无华丽、实躬行”

的理念。这种对两个朝代的对比,让我对历史的展与演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引用孔子等古人的言论,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从“名正言顺”

到“依靠人民的意愿制定制度”

,这种思想的变迁无不体现了对社会变革的理性思考。读完这篇文章,我对古代礼仪和现代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体而言,《礼乐传记:周衰秦兴与汉制之变》以生动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礼乐与政治的关系的探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演变。读后,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作为当代人,我们应该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创新,为社会的展做出贡献。

134、礼仪之道:给人所需,使物欲不穷

给人所需,使欲望不满于物质,物质不受限于欲望,二者相辅相长,这就是礼仪的起源。因此,礼仪是为了养护人的身心。稻谷和美味,是为了养护口腔;椒兰芬芳,是为了养护鼻腔;钟鼓乐器,是为了养护耳朵;雕刻文章,是为了养护视觉;宽敞的房屋床榻,是为了养护身体。所以,礼仪是为了养护人。

君子既得到了这种养护,又善于辨别。所谓辨别,就是明辨贵贱、长幼、贫富轻重等差别,因此,天子在大路上越席,是为了养护身体;侧带香草,是为了养护鼻腔;前面放置错衡,是为了养护视觉;和鸾鸟的声音、步履中的武象、矫步中的韶濩,是为了养护耳朵;龙旗和九篙的舞蹈,是为了养护威信;睡觉时抱着兕牛和虎,海中有鲛韅和蜜蜡,是为了养护威势。所以,要驾驭一匹大路上的马,必须先教它守信顺从,然后才能骑乘,这是为了养护安全。谁知道从生死要节中养护生命的方式呢?谁知道轻浪费以养护财富的方法呢?谁知道恭敬而谦让以养护安全的方式呢?谁知道礼义文理以养护情感的方式呢?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只追求自己的见解,那么他必定会死;如果一个人为了利益而只追求自己的见解,那么他必定会受害;如果一个人为了安逸而只追求自己的见解,那么他必定会陷入危险;如果一个人为了情感而只追求自己的见解,那么他必定会毁灭。因此,圣人一心追求礼义,就能两全其美;一心追求情性,就会两败俱伤。所以,儒家希望使人能够两全其美,墨家希望使人能够两败俱伤。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区别。

治理并辨别的极致,是坚固的基础,是威势的方法,是功名的总结。王侯通过这些方法,统一天下,成为诸侯的君主;不通过这些方法,就会放弃社稷。所以,坚固的革和利用兵器不能保证胜利,高耸的城池和深邃的池塘不能保证安全,严格的法令和繁复的刑法不能保证威势。只有遵循其道,才能取得成效;不遵循其道,就会失败。楚国的人用革子、鲛革、犀皮和牛皮来制作甲胄,坚如金石;宛国用钢铁铸造武器,锋利如蜂虿,灵巧而刚猛,战机瞬息万变。然而,兵法却陷入了垂死之境,唐昧死于此;庄蹻兴起,楚国四分五裂。难道没有坚固的革子、利用兵器吗?原因是统治者没有遵守其道。汝颍被视为险地,江汉被视为深池,邓林阻挡了南征,方城山沿着边界。然而,秦朝的军队还是到达了鄢郢,振奋了士气。难道没有坚固的塞堡和险阻吗?原因是统治者没有遵守其道。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通过对礼仪的探讨,揭示了人与物质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以稻粱五味、椒兰芬茝、钟鼓管弦、刻镂文章、疏房床笫几席等生活细节为例,说明了礼仪的作用是为了养护人的身心,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而物质也不会受限制。同时,作者强调了君子要善于辨别贵贱、长幼、轻重等差别,从而实现个人的养护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文章还指出了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安逸和情感的弊端,唤起人们对于礼义的重视。

让人深感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合理使用和辨别,才能实现自身的养护和社会的和谐。文章中提到的儒家和墨家的区别也给我启示,即应该追求两全其美的目标,而不是只追求一方面的利益。

这篇文章从礼仪的角度阐述了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运用礼仪来实现人的养护。文章的思路清晰,观点独到,让人对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35、尊崇根本,引领治理世道

纣王剖开比干,关押箕子,用火炮处决无辜之人,臣下忧虑担忧,不敢言命。然而周师已至,但命令不能在下得行,不能利用百姓。难道是命令不严明,刑罚不严厉吗?统治者之所以统治非统治方法之故也。

古时的战争,只有戈矛弓箭而已,然而敌国不敢妄动。城郭不加固,沟池不开掘,要塞不建设,智谋变化不显露,然而国家安定而不畏惧外患者,并非无原因,因为治理明智而公正,适时施政而真心爱民,于是百姓响应如回声般回应。有人犯罪不由命令而来,然后再施以刑罚,百姓才知道自己犯罪。

因此,惩罚一个人,天下就服从。犯罪的人不怨恨上位者,知道罪在自己。因此刑罚简省,威力行动如流,非因他事而然,源于正确的方法。所以遵循正确的方法就行得通,不遵循正确的方法就失败。古时尧治理天下,杀一人刑罚两人,天下安定。传说"

威严而不试,刑罚而不用"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先祖是家族的根本;君师是治理的根本。没有天地,怎么会有生命?没有先祖,怎么会有出身?没有君师,怎么会有治理?这三者任一缺失,就没有安定的人。因此,礼仪上尊敬天,尊敬地,尊敬先祖,尊崇君师,这是礼仪的三大根本。

所以王者尊崇天太祖,诸侯不敢轻视,大夫士有常祭,用于区别贵贱。贵贱的治理,得之于根本。郊祭针对天子,社祭至于诸侯,盛装随身从事士大夫,用于区别尊者服务尊者,卑者服务卑者,适应庞大者予以重要地位,适应微小者给予微小地位。所以掌管天下的人服务七世,掌管一个国家的人服务五世,掌管五辆车的地方服务三世,掌管三辆车的地方服务二世,有特等牲畜而享用者,不得立宗庙,用以区别有积累的人泽广,积薄的人泽狭。

大飨上奉祭神灵之尊,俎上摆放鲜鱼肉,先奉上美味佳肴,尊崇饮食是治理的根本。大飨上奉祭神灵之尊,却用薄酒,食物先奉黍稷,而后米谷,祭祀先奉上美味佳肴,饱食庶羞,尊崇根本而亲自享用。尊敬根本,称为文化;亲自享用,称为理政;二者结合成文化,以归于至高者,便是大兴。所以尊之上奉祭神灵之尊,俎之上摆放鲜鱼肉,豆之先奉上美味佳肴,这是一种表达。

精美的酒器不喝掉,摆放的祭祀器具不食用,三次赐宴饮食不吃掉,大婚仪式尚未当废除时齐整对待,大庙尚未安放尸身时,初次绝世美味未经小整理,这是统一的表达。大典中素白的幔帐,郊祭中的麻布头巾,丧服中先散开麻布,这是一种表达。三年的哭礼没有进行还礼,清庙中的歌曲一倡而三叹,县一座钟都不敲击胸膛,红色的弦线才开始奏鸣,这是一种表达。

这篇文章以古代治理之道为主题,通过描述纣王残暴统治和尧的明智治理,阐述了治理的重要性和方法。从纣王的暴行到尧的仁政,作者通过对比两者,表达了治理的根本,即尊重天、地、先祖和尊崇君师的重要性。

作者先以纣王统治下的社会现象为例,指出了不严明的命令和刑罚体系的弊端,以及统治者不能利用百姓的问题。从而引出了治理方法的重要性,正确的方法能使治理顺利进行,否则便会失败。接着,文章阐述了尧时代治理的原则,即尊崇天太祖、尊重各级贵族和平民的区别。这种治理方式使得人们服从统治、国家安定。最后,作者从飨宴、祭祀等方面展示了治理的细节,强调了尊崇和亲自实施治理的重要性。

通过详细描写古代社会的治理方式,文章从法律、礼仪、饮食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治理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他表达了治理的本质是尊重和恪守传统,同时要注重实施,结合文化和理政的方面,并以此推动社会的繁荣稳定。